不二法門--佛語典故
「不二法門」,是指超越相對、差別之平等、真理的教法。
然而從《榖粱傳》僖公二十年記載:「南門者,法門也。」
可知當時的法令自王宮的南門而出,所以南門稱法門。即知
「法門」原意是指:王宮的南門。
此後,為佛教沿用「法門」一詞,但意義已轉變為:指修行
佛法的途徑或修行入道的門徑。
「不二」,是指超越相對、差別,不是兩個極端,即「非此非
彼又即此即彼」,或是「眾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
平等」等關係。亦可視為佛教闡述世界萬物的方法與觀念。
見《大乘義章》云:「言不二者,無異之謂也。」說明「一實
之理,如如平等」,沒有彼此的分別,一切都是因緣和合,都
是虛無、沒有相對性的。
是以「不二法門」,即指平等而無差異的至道,意為直接入道
,不可言傳的法門。是因契入諸佛之教法,徹見真諦,悟入畢
竟空性,與一切法空性融合一味,無二無別,即是所謂「入不
二法門」。
見《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於一切法,無
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就是指直接進入無所分別的絕對真理、離諸問答、不可
言傳的法門。
經中還記載,先後有三十一位菩薩,各自闡述何謂
「不二法門」,
諸如消除生滅、垢淨、罪福,或說泯滅世出世間、生死
涅槃等對立面;文殊菩薩則認為,「無言無說」才是
「不二法門」。然而當文殊菩薩詢問維摩詰時,他卻
「默然無言」。
文殊菩薩歎其:無有文字語言,一默如雷的詮解,這才「是真
入不二法門」!
事實上,三十二位菩薩所宣說的不二法門,就勝義諦而言並無
差別﹐只是詮釋的方式有所不同。
佛法通說有八萬四千法門,以不二法門為最高境界。
入得此門,也就達到了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說
「若於佛法中,其心隨平等,入不二法門,彼人難思議」,
故知「不二法門」是指超越了一切是非、善惡等差別的相對
境界,能得不可思議、無所分別的真理。
現今援引佛教「不二法門」一語,意義上已轉指學習某種學問
技術唯一的方法;也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和訣竅。
見梁啟超〈敬業與樂業〉所說:「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
,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可見一般世俗的用法,與佛教修行證悟的境界已毫無關係了。
--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