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如詩如畫

 

當「臺流」大舉回到臺灣-值得深思

 

在臺灣接待大陸來訪的「商務貴客」,對方的集團頭銜越高

 

,名片上的職務角色越多,每回越是讓我心裡一驚! 早先來

 

往兩岸中總有些「角色」,至少會見到某些「臺幹」,扮演

 

了某些關鍵的銜接位置。但如今,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如今

 

除了「臺資企業」之外,大陸的任何產業,基本上已經根

 

本不需要所謂的「臺灣人才」或「臺灣經驗」了

這回一位大陸卅多歲的投資集團總裁來訪,話說的又實又白

 

,「現在是有些中央法令獨厚臺灣,臺灣也有些研發與管理

 

模式可以借鏡,否則我們也可以跟韓國合作。」「倘若還有

 

大陸企業家,說是到臺灣來『取經學習』他肯定是說場面

 

話呢!」他聳聳肩,苦笑兩聲。大陸產業發展的速度之驚人,

 

產業間的「地緣」與「人脈」關係讓擴張與跳躍更劇烈

 

完全不是在臺灣生活成長的人們可以想像。

曾經有一位大陸長輩描述,大陸各方發展雖然「快而粗糙」

 

,但因為畢竟是正在「向全世界的經驗學習」,因此「修正

 

速度也快」;至於臺灣的人才與經驗以他接觸的經驗,臺

 

灣人無論投資或工作,如今在大陸市場普遍被視為「速度

 

太慢」!

臺灣人總有個習慣,很愛落入一種『過程』的反覆思考

 

與邏輯推理;對於『達到目的』的企圖心太弱;因此往往

 

錯過了很多最佳時機 他補充形容說,這個顯然是臺灣

 

從政府到社會的一種「通病」;大陸產業發展的速度,其實

 

從大陸各級政府在東西南北各地的「交通建設」速度,便可

 

以看出對應的端倪。於是,當大陸這種充滿「內需擴張,且

 

加速旋動」的特性與節奏成為主流,也難怪如今有更多「動

 

作太慢、錯過時機」的臺灣人,狠狠被潮浪甩開,成為在

 

大陸的「臺流」。

所謂「臺流」,指的是在大陸失業流落、生涯流浪的臺灣人」

 

當年因為工作或投資機會,在臺灣賣掉房子、車子,舉家

 

遷往大陸各地的故事都非常壯烈;但如今,赴往大陸市場發

 

展的「臺商、臺幹」當中,十有一、二確實成為漂流在當地

 

,工作不定的臺流。這當中主、客觀的原因很多,和全大陸

 

土地散佈的各省縣地方人們的「各種流」相比,所謂「臺流

 

」也不過是「臺灣來的」,並無獨特之處。


但「臺流」在大陸無法跟上整個市場所需的「專業、速度與

節奏」,尤其無法與當地產業各自所屬的人脈關係相互競爭

 

,應該是台流最主要難以「逆流重入市場! 」的主因, 許多

 

「臺流」長期以來,都是以「為後來的臺灣人介紹機會」維

 

生! 不得不說,這當中經常傳出各類「臺流,騙臺灣人」的

 

例子!而若非詐術騙局,其實「臺流」所介紹的,大多數也

 

是他們手上「僅有的、失靈的、前朝的、或局部的人脈關係

 

」。每回只要聽到前往大陸投資的朋友描述「在大陸的『臺

 

灣朋友』與他們介紹的『當地合作對象』」,只要稍微問一

 

下整個投資案的「推進速度」,幾乎就可以斷言,中間是否

 

卡了個折騰或騙局!

 

 在大陸,真正能合作的「人脈關係」,必然「速度甚快」!

 

在大陸,能者,都是「即知即行」的傢伙!倘若在某些環

 

節中故意拖延進度,拉高門檻,必然是中間人刻意「有所圖」!

 

 對照著郭台銘的「富士康」幾乎在三個月內整個完成遷移到

 

鄭州,地方政府動員速度之驚人;對比過去王永慶的「海滄」

 

或「長庚」折騰了十多年,瞭解內情的明眼人都知道,其中

 

有多少投資成本與交際費用,卡在哪些「中間人」手上。

無論「臺流」再怎麼經驗局部單薄,臺灣人在大陸的處境已

 

然不堪,這是就全大陸當今的競爭態勢而言。 但這些「臺流

 

」碎片的經驗值,對於大陸風向與往來的各方掌握,再怎樣

 

也還是比臺灣朝野,或者比大陸市場雄心勃勃的臺灣後繼投

 

資者來的強!特別是目前兩岸政策與發展中,更多的資金浪

 

潮,無論政策資金或民間消費資金,都是「向著臺灣襲來」。

 

此刻對於彈丸之地的臺灣市場,陸資企業之所以認為頗有

 

投資價值,一方面是北京中央的要求,另方面則還是在於

 

佈局臺灣,才能成就所謂「華人市場佈局的完整性」的某

 

種「概念價值」。 資本強大且能繞過法令的陸資(港資),

 

就自己進來「設點」了!至於大陸地方或產業勢力強大的民

 

企,則透過「找到臺灣合作(合資)伙伴」,完成佈局。

嚴格來說,這種「在台灣的兩岸投資合作趨勢」,包括「幫

 

助陸企在台灣找到合作對象」的機會,是頗適合那些尚頗有

 

工作專業與人際關係能力的「台流」的格局水平!


在討論兩岸市場的價值差異時,最常被指出的例子是,臺灣

 

人幾乎很難理解,「大陸再大的危機,除以十三億的人口

和土地,也就變小危機了!大陸再小的機會,乘以十三億

人口和土地,都可以變成大事業!  白說,以此推論臺

灣兩千多萬人在整個大陸市場的價值狀態,也並不為過!

臺灣方面經常以為自己發生的事件,「動輒影響大陸」;殊

不知,臺灣每天政治的紛爭乃至藍綠選舉對決,也只是全中

國大陸新聞報導的千分之一條而已!臺灣的產業巨擘之如郭

台銘或張忠謀,也不過是大陸耳熟能詳的億萬富豪中,百千

之一而已! 但問題是,臺灣島嶼上絕大多數的人,包括政府

官員本身,對此幾乎毫無所覺!遠遠比不上這十年來,新加

坡對於大陸及亞洲市場的自我定位與全新佈局。

因此嚴格來說,已經擁有豐沛的「資金」,也擁有相對低廉

的「人力」「通道」與「市場」的大陸產業,還需要臺灣的

什麼呢? 在兩岸經貿的架構中,所謂的「臺灣人才」與「臺

灣經驗」,哪些是真正能獨步亞洲各國,或傲視全球產業的

真正能耐? 臺灣自認「觀光業、服務業」大受歡迎,但至今

的各方規劃,真的經得起觀光客「一來再來、一看! 再看」

?阿里山、日月潭值得去幾次?臺北市與誠品書店,能逛幾

回?

臺灣政府嚷嚷推動「文化創意」,這些臺灣自認是屬於

文化創意的「模式與產出」,真的符合大陸、華人社會,

或全球市場的審美需求?

*實在應該有個電視節目,好好來「從外面逐一檢視臺灣

」!特別是當今的國際產業變化與大陸發展速度之中,

我們到底還有多少所謂的「臺灣競爭力」吧! (這是金龍

一直想做的事情, 可惜我沒有經費)

並且在此,不妨先邀請哪些,已經練就足夠失敗經驗與兩岸

法眼的「臺流」先進,來好好協助分析一下:臺灣如何在這

自認的「黃金十年」,但另方面可能是產業佈局時機的「最

後三年」,找到不讓整個臺灣產業變成「臺流」的方法!

「臺流」們肯定比那些只懂上網找新聞來瞎掰的「名嘴」們,

對大陸懂得太多了!這或許也能成為臺流們,至少在陸續大舉

歸鄉回臺之後,重新奉獻給臺灣土地的第一份大禮呢!

--網路文章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