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是告訴世人如何由迷起悟的宗教。
其教義大體針對「迷」與「悟」兩種層次作深入的解析。
龐大的佛學系統,即以此為支柱。十牛圖,便是禪宗對這一龐大教
義體系的濃縮。
其顯然可見的特色,是拋棄印度式的嚴格思辨方法及理論架構,
而取用圖畫與詩歌。
十牛圖的思想基礎,源自《六祖壇經》的見性法門。
這是印度大乘佛教真常唯心思想的推演。
這種思想,強調每一位眾生的本性(或佛性、自性、如來藏心)
是真常清淨,具足無量功德屬性的。
由於無始以來,眾生耽於迷執,忘失本性,終致不認得「自己」。
因此,修行者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去發現這原本具足的「本性」。
徹底證得自性之本來具足,便是開悟,便是成佛。
其所具足的無量功德,也自然會開顯。
這也就是禪宗所常標榜的「見性成佛」。
依照這種思想,用圖畫將尋覓本性的過程循序漸進地排列的
便是十牛圖。
這種圖畫,在宋代以後的中日兩國禪宗領域裏頗為盛行,迄今未衰。
此外,西藏佛教文化圈內,也有類似的「十象圖」壁畫。
兩種圖的寓意雖然相似,但是十象圖卻只有一張,十牛圖則有十幅。
用牛來比喻眾生的佛性,有其經典上的淵源。
《法華經》裏有羊車、鹿車、牛車之喻。
我國古代祖師將羊、鹿二車喻為小乘的聲聞、緣覺,而將牛車用來
象徵境界較高的菩薩。
並且,還以露地大白牛比喻修行上的最高境界。
可見十牛圖中的這條牛,是其來有自的。
用這十幅圖畫說明由迷起悟的十段歷程,是後代禪師的綜合整理。
事實上,並不是每個修行者都必須一一地經過。
這十段歷程,可用下列四個階段加以說明。

(1)起步摸索︰這個階段包含修行者對開悟境界(見性)的嚮往
與尋求(尋牛),修行若干時日後所獲得的某些不甚明確的見
性體驗(見跡),以及終於有悟境產生(見牛),然而卻仍無法
清晰、全面地把握。
古今中外的修行人,在這一階段裏停滯不前,終不能「鯉躍龍門」
的為數最多。
一. 尋牛頌:
茫茫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覓處,但聞楓樹晚蟬吟。

(2)證悟、見性︰這一階段包含得牛、牧牛、騎牛歸家三圖。
「得牛」是指清晰、全面地見到本性。
但是由於長久以來染污習氣的牽引,因此,這一境界還是有退墮的
可能(小乘佛教有一種退法阿羅漢,即略同於此)。
於是,在證悟之後努力地維持、調御(牧牛),久而久之,這條心性
之牛,自能馴服,而讓你安穩地「騎牛歸家」。
禪宗六祖慧能在證悟、得到衣之後,有十餘年時間銷聲匿跡,
其行蹤為《壇經》所未載,這當是在某處從事「牧牛」功夫的緣故。
二. 見跡頌:
水邊林下跡偏多,芳草離披見也麼?
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他?

(3)功夫純熟︰這是悟境更加穩固,功夫愈趨精淳的階段。
本性的證悟境界完全穩定,「人」與「牛」合而為一,心目中不再有
牛存在(忘牛存人),進而連覓牛的自我意識也一併不存(人牛俱忘),
終於回到法性的本來面目(返本還源)。
本地風光,自然朗現,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三. 見牛頌:
黃鶯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回避處,森森頭角畫難成。

(4)渡化眾生︰小乘的修行功夫,大抵到返本還源即止,而大乘佛教則
必須轉而從事渡化眾生。
證悟者不應只在山林中自我滿足,應該到人間垂手渡眾(入廛垂手),
大乘之所以為大乘,其故即在於此。
四. 得牛頌:
竭盡神通獲得渠,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纔到高原上,又入煙雲深處居。

五. 牧牛頌:
鞭索時時不離身,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羈鎖無抑自隨人。

六 騎牛歸家頌:
騎牛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 忘牛存人頌:
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八 人牛俱忘頌: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寥廓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返本還源頌: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十. 入廛垂手頌:
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祕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十牛圖的主要寓意,大抵如上所述。將發心修行到證悟解脫的長遠
歷程簡化成這十個階段,是禪宗對佛教解脫之道的嶄新解釋。
雖然從大乘其他宗派的不同角度看起來,解脫之道或許並非如此簡單,
但是若取與印度佛教相印證,則前九圖實即小乘阿羅漢的成就過程,
而第十圖正是迴小(乘)向大(乘)的象徵。
歷代禪師用十牛圖教化禪宗學徒以及為該圖做禪宗式的詩頌者頗有
其人。比較著名的有︰(1)宋‧廓庵師遠的〈十牛圖頌〉,
(2)明‧胡文煥的〈十牛圖頌〉,(3)清‧夢菴超格的〈牧牛圖頌〉。
皆收在《卍續藏》第一一三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二冊。
此外,四川大足石刻群中,也有與十牛圖類似的牧牛圖。
其中,寶頂山(第三十號)的摩崖造像中之牧牛圖,計分十組,
分別為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服、無礙、任運、相忘、
獨照、雙忘。每一組有圖有頌,圖為高浮雕或圓雕,頌為
〈楊次公證道牧牛頌〉。
http://tw.myblog.yahoo.com/jw!Pgh2vySLHxDEPBHmPQtxxQ--/article?mid=1193資料來源-1
轉載人間福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