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仇富問題覺真長老

  

答信報編者問

 

一、仇富問題

  感謝您的訪談。您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把我

吸引住了。因為您以您的〝天問〞,證明了 貴報

是一份關懷社會、關懷民生、關注大眾的文化園地

,這不能不讓我肅然起敬。信報在我心中,頓時間

巋然聳立。立信於我心啊。

  您的第一個問題,很不簡單,我想從四個方面

來回應您。

 

(一)看起來,〝仇富〞是一種社會情緒,其實,

它的本質是社會分配不公。只要社會上有富,就一

定有窮。貧富的對照、對比與對立,會衍生出許多

社會不幸和社會悲劇來。自古到今,幾千年歷史上

,許多思想家、社會改革家、聖人,差不多無不關

注這一群生的問題。創立佛教的釋迦牟尼,最早提

出了慈悲,眾生平等。我國的老子,面向帝王直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而孔子更告誡他的學生:君子喻於義,小人

喻於利。西方18世紀時,出現了被稱為〝經濟學之

父〞的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以他長達十

年的研究與積累而寫出的《國富論》(全名為《國

家財富的本質及其原因研究》An La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w of  Nations)這本

書成為一直到今天為止的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基石。

十九世紀卡爾‧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勞動者所

創造的剩餘價值,到誰的口袋裡去了?提出了驚世

的革命學說:〝無產者失去的只是自身枷鎖,而得

到的將是全世界〞。所有這一切,還不是為了解決

〝仇富〞的問題嗎?

 

(二)            我們往往只有對財富的渴求,嚮往,

卻沒有對財富的認知。

我們必須從人類的整體性和財富的本質性上來

認知財富。我個人認為財富是一種能量。它沒

有那麼大的能量,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去追逐它

,尋求它,迷戀它。既是能量,向有利社會,

有利大眾,有利人類整體利益的那個方向走,

那就是正能量。向相反的方向走去,那只能是

負能量。你能獲得財富,又能幫助別人也獲

得財富,你的財富,是為了賜福他人,賜福

社會,這種財富必然是正能量。你獲得了財

富,卻剝奪了別人的財富,侵佔了別人的財

富,讓別人貧窮、受苦、受難,那麼,這種

財富就肯定是負能量,在佛教中被稱之為那

是讓自己損福敗德的毒蛇。今天的〝仇富〞

的社會心態,我想正是一種可怕的負能量。

 

(三)            社會〝仇富〞心態,是一個十分複

雜的問題,既不能簡單地歸咎於窮困者的〝妒

忌〞與〝嫉恨〞,也不能簡單地責難富豪的〝斂

財〞和〝為富不仁〞。我希望以平常心來看待一

些有爭議的問題,凡事不能說死,說絕。說死說

絕不是佛法。佛家講緣起。宇宙、人生、萬事萬

物,由緣而生,亦由緣而滅;由緣而起,亦由緣

而散。富有富的因,富有富的緣,窮有窮的因,

窮也有窮的緣。中國自古就有〝窮不失志,富不

顛狂〞的古訓。孟子提倡的〝富貴不能淫,貧

賤不能移〞,我想在今天也是有現實的教育意義的。

  在中國古代,也有〝劫富濟貧〞的俠士義士

,但那大概是指向少數〝刻薄成性,唯利是圖,

凌虐貧弱,官商霸三位一體〞、已成為眾矢志之

的那些惡貫滿盈的對象吧。從今天來說,那類無

良無品的暴富者是少數,他們代表不了商界或財界

的。

  前不久,我讀到北京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

趙曉先生寫的一篇文章,標題是《中國缺乏受尊

敬的企業》,他是從商業倫理,也即商業道德來

說的。他認為,中國不缺少大企業,不缺少受重

視的企業,但〝少有甚至可以說沒有受人尊

敬的企業〞。這的確是值得我們思考並且認真去

總結一下的。他說得很幽默:〝中國的財富榜

被稱為‘殺猪榜’,一些富豪被捕,還有一些受

到非法傷害。有人戲稱企業家為‘兩院院士’,

要不在法院,要不在醫院……〞。真有這樣的

〝高危〞動作,就不能不引起廣泛的重視了。

但願香港不是這樣。

  

(四)            近年來,佛教已走向西方了。西方

人研究了佛教以後,他們忽然驚呼:〝基督教是

窮人的救星,而佛教是富人的救星〞。阿彌陀佛

,他們的發現,不是沒有道理的。在佛經中,

對〝財富〞有非常深刻、非常理性的論述。這一

部份,真的很值得我們的富豪朋友認真學習,

獲得啟悟,有所了知。生財有道,理財有道,存

財保財亦有道。這道是什麼?道的根本是對真

理的體悟。人有了體悟,人就高了,人就到了

〝道〞的境界了。我想有一天,我們的富豪能有

兩個發自內心的體悟金錢不是賺來的,不

是掙來的,是因緣所賜,是拜眾緣和合之賜而得

到的。財富雖多,那只是暫時的保管。你不可

能把它帶走,它最後總是屬於別人。你能有這

兩個體悟,你就不是凡人,不是常人,不是俗人

了。用我的語言,你就是佛菩薩了。到了這個時

候,你的心靈素質就完全不同了,你就要受人尊

敬了。社會上的〝仇富〞心態,恐怕也必然要改觀

了。

 

二、商學與佛學的關係

  謝謝,您問得太好了。過去,說文學即是人學

。我想,佛學,才是真正的人學。因為,佛學是內

學,是心學。這心學,才是真正的人學。商人是世

界上活動半徑最大的人。商界的經營,今天稱為市

場,市場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市場遊戲,

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遊戲。你研究市場,歸根到底是

研究人,你赢得市場,歸根到底是赢得人。你不了

解人,能行嗎?

  中國有句古語,“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你

不了解人心,你能赢得市場嗎?

  不會做生意的,找生意做。這個生意就難做了。

會做生意的,生意找你做。人家來找你,這個

生意就好做了。為什麼來找你做,因為你得到

了人心啊。得人心者得天下。

  商學佛學原來是一家。這一家,即人心是一家。

  大愛無言,大道無為,大智無憂,大商無算。

明心見性,還要算什麼?

  明心見性的商家就是大禪者,大智慧,大德,

大善知識了。香港這方面人才很多的,他們是儒商

、佛商。

 

三、建骨灰龕問題

在佛教道場建骨灰龕,是臨終關懷,是對亡故

者的一種安頓,或稱為終極關懷,無論對生者

、對亡者都是一件非常神聖的功德久遠的事。

對生者,體現了兒孫的孝與敬。對亡者,體現

了長者的安與歸。這是一件善舉,也是佛教對

眾生的關懷。為了安全、保護、供養、禮敬,

佛門必然有許多儀軌與法務方面的規定。付一

些成本是必須的。但千萬不能炒作。一炒作,

就變形、變味、變質了。那很可怕。尤其不能

圖利。講利,只能講利人,利他,利益眾生。

不是“利己”。利己,謀利,會傷害所有人。

生者、死者都受害,我們能安心嗎?

 

四、香港人“快樂指數”低的問題

  我聽到“快樂指數”的這個說法。而且看到過

兩個資料,一說是喜瑪拉雅山麓的小國家不丹,是

全球“快樂指數”最高的國家。一說座落在西南太

平洋上澳洲與斐濟之間的島國萬那杜,面積雖小,

資源也不多,但這裡的人民,却是“快樂指數”最

高的人民。這兩個資料,我也都相信,不會懷疑。

  但如果說,香港人“快樂指數”很低,我是不

以為然的。

  快樂或不快樂,痛苦或不痛苦,這是一個人經

驗世界中的事,或者說,是感官世界的事。感官的

感覺,往往不可靠。我舉我個人的例子,我求戒時

,頭上要爇香,或稱爇頂(俗稱燒戒疤),那十二

個戒疤,是一個個燒出來的。在皮膚上燒出一個洞

來,您說,痛不痛?當然痛。有人就痛得大哭大叫,

或者有失常反應。可是,我除了第一個有輕微的疼

痛,似乎被什麼咬了一口那種感覺外,以後的就都

不怎麼痛了。點爇了近兩個小時,我坐在那裏,一

動也不動,口誦佛號,專注於佛號的吟誦,果然並

沒有什麼痛的感覺。事實上這應該很痛,可我却沒

大感覺到痛,我就告訴我自己:感覺會欺騙你。在

生活中,我看到別人哭、傷心,我知道,他的痛苦

被他放大了。有的人,本來應該很快樂,可是,他

感覺不到快樂,我知道,他的快樂被他縮小了,或

者遮蓋住了。感覺並不可靠,可以放大,也可以縮

小。

  這裡請讓我說一個故事:

 

一個國王,和一個商人一起乘船出海。那位商人從來沒有到海上生活過。他坐上了船,既害怕,又覺得坐船很苦,所以,一路上,他就哭個不停。

大家都來安慰他,勸說他,他還是一直在哭。國王有點不耐煩了,就問大臣,有誰能讓這位商人不哭?

上來一位大臣,他說,他有辦法。國王就授權給這位大臣。

大臣命令人,把商人扔到海裡去。商人被投進海裡,沉沒了幾次,水手才把他從海裡拖了上來。他連忙雙手緊緊抱住船舷。等水手再把他拉到船艙裡,他安靜地坐在那裡,再不哭了。

國王很開心,就問大臣:你這方法很妙啊,他為什麼居然不哭了呢?

大臣說:他原來不知道在海裡有滅頂的苦。他把坐船的一點小小的不舒服,就當作了苦。其實,他不知道坐在船上的可貴呀。人總要經受一場憂患之後,才懂得珍惜眼前的福分。

 

你看,快樂不快樂,是不是你的一種感覺?

感覺可靠嗎?把快樂停留在感官、享受、消

費的層次上,那的確是在一個很低的層次上

。如果提高到心靈的層次上來呢?

 

記得在我的《快樂人生》和《有容乃大》這

兩本書中,我都說到過:快樂是你和你自己

的關係,痛苦看起來,是你和外界,或外部

境遇的關係,其實,還是你和你自己的關係

。你和你自己的關係調整好了,哪一天不快

樂呢?我看天天都會快樂。

我來到香港工作,已經十年了。我真的很喜

歡香港。這是一塊寶地,一塊福地。香港人

的總體素質很好,中國文化的傳統沒有丟,

沒有中斷,又有中西兩種文化的交匯,交融

,這種人文素質很寶貴。雖然會有不開心,

有不如意的地方,但也掩飾不了那發自內心

的真誠、和善與人性的光輝啊。在我所接觸

、所相識的香港人,大概大多數是佛教徒的

緣故,我發現他們不管是老是少,是男是女

,在他們內心深處都持守著一方無瑕的、真

純的淨土啊!香港人,是有福的人啊!

我祝禱香港人都快樂,天天快樂,時時快樂

,永遠快樂。

把不快樂放下,就是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勤珍 的頭像
    黃勤珍

    悟徹人生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