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舍利的流傳 --覺真長老

 

在釋迦牟尼佛生活的時代,古印度有四種葬法。

分别是火葬(梵言“荼毗”)、水葬、土葬、林葬

(棄之森林)。

而佛陀把火葬列爲諸種葬法之首,其俗一直延續至今。

如《毗奈耶雜事》卷十八中說:“佛言:苾刍(比丘

)身死,應爲供養。

不知云何供養,佛言:應可焚燒”。

當佛陀在拘屍那伽城涅槃後,随即舉行了火葬。

荼毗後,阿難等弟子從灰燼中得佛舍利“八斛四鬥”。

 

根據現在能夠瞻仰到的佛舍利以及佛教經典中的一些

記載,可以了知這些佛舍利大致又分爲二種:一種是未

燒盡的遺骨殘片,如四顆牙(現人間僅存兩顆)、一截

手指骨、兩根鎖骨、部分頭骨及幾根頭發等;

另外一種便是《釋氏要覽》中所記述的如五色珠般光瑩

堅固的珠狀舍利子。

只不過後一種存世較多,而分布亦廣。

 

釋迦牟尼佛的舍利不但在今世至尊至重,在佛陀時代也

是極爲寶貴的。

當時共有八個國家爲了争奪佛舍利,曾陳兵城下,並且

揚言:

 

吾等和議,遠來拜首,遜言求分,如不見與,四兵

(象兵、馬兵、車兵、步兵)

在此,不惜身命,又而弗獲,當以力取。

在此緊急時刻,一位名叫香姓的婆羅門從中調解,曉衆

人曰:諸賢,長夜受佛教誡,口誦法言,心服仁化,

切衆生,常念欲安,寧可诤佛舍利共相殘害,如來遺形

欲以廣益,舍利現在,但當分取,衆咸稱善。

建議均分舍利以避免引起戰争,此議被八國國王所接受。

於是佛舍利被分爲八份,每國一份,各自請回起塔供養,

這便是佛教史上着名的“八王分舍利”事件。佛舍利的流傳

也就由此展開了。

 

在釋迦牟尼佛滅度百年後,有阿育王出世,成爲摩揭陀

國孔雀王朝第三世,統一了全印度,成爲保護佛教最

力的統治者之一。

從此,佛舍利也就有了向外的流傳。據《佛祖統紀》

卷三十三所載:

 

佛滅度後百年,阿育王取佛舍利,夜役鬼神,碎七寶末

,造八萬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放光,八萬四千道,

羽飛鬼各随一光盡處安立一塔,

于一日中遍贍部界,在震旦國,一十九所。

這一十九座塔的分布情況,在《法苑珠林》卷三十八中

有明確記載:

1、西晉會稽鄖縣塔 2、東晉金陵長幹塔

3、石趙青州東城塔 4、姚秦河東蒲阪塔

5、周岐州岐山南塔 6、周瓜州城東古塔

7、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 8、周洛州故都西塔

9、周涼州姑臧故塔 10、周甘州删丹縣故塔

11、周晉州霍山南塔 12、齊代州城東古塔

13、隋益州福感寺塔 14、隋益州晉源縣塔

15、隋鄭州超化寺塔 16、隋懷州妙樂寺塔

17、隋并州淨明寺塔 18、隋并州榆社縣塔

19、隋魏州臨黃縣塔

 

在這十九座佛塔中,未經瘗藏而能流傳至今者,只有西

晉會稽鄖縣塔。

即今浙江省鄞縣鄖山阿育王塔。

據《鄞縣志》記載,寺内供奉的佛舍利塔,

是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并州(今山西太原)

僧劉薩诃(法名慧達)發現的。

印光法師在《阿育王佛舍利塔記實》一文中,對塔的形

狀及佛舍利的靈異,均作了生動的描述:

 

塔高一尺四寸,周圍亦尺餘,塔中内空,中懸一實心鍾

,鍾底正中有一針,舍利附于針端,四面有窗,華格攔

遮,手不能入,即于華格孔中睹之,其舍利之形色,大

小、多少、定動,均無一定,不獨人各異見,即一人亦

多轉變不—。

該寺建築規模宏大,供奉舍利塔的舍利殿

之莊嚴,在國内首屈一指。因爲此塔是傳來中土十九座

佛塔中唯一幸存者,所以更加彌足珍貴。

 

● 瘞

 yì  ㄧˋ

1.   埋葬。 晉•潘嶽 《西征賦》:“夭赤子於新安 ,

坎路側而瘞之。”

2.    唐•韓愈 《祭十二兄文》:

“生不偕居,疾藥不親,斂不摩棺,瘞不繞墳。”

3.   埋藏;隱藏。《新唐書•魏徵傳》:

“大理卿馬曙

有犀鎧數十首,懼而瘞之。”

4.    元•張可久 《紅繡鞋•三衢山中》曲:

“仙橋藏老樹,石筍瘞蒼雲。”

 3. 審;明白。古方言。

《方言•第六》“瘞,審也。

齊楚曰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勤珍 的頭像
    黃勤珍

    悟徹人生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