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應該有清除自身垃圾的能力
--覺真法師
上篇談了〝利他〞和〝利己〞的關係。這一篇,我就談談〝我執〞。只知利己,不知利人,只圖利己,不肯利他;為了利己,甚至害他、傷他,置人於絕境,這都根源於〝我執〞。
我執,很可怕。執我為有,執我為唯一,執我為價值標準,回到早就批判過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稱為資產階級本質的哲學上去,那麼,還有什麼事不敢做?商業誠信原則,公司的整體價值觀,社會公德,以及做為一個人的精神品質,在〝我執〞的狂妄和踐踏下,全都扭曲了,甚至被枉顧,被排斥,被抛棄了。以皮革為原料製奶,以及早前三聚氰胺奶,還原奶,還有什麼西瓜注射色素,水果催熟劑,西瓜膨大劑等等,就是這樣走到大眾媒體上來的。不過,這還不重要,比這更重要的是廣大消費者對國產奶製品的信任危機,信譽危機,這才是更難以消除的內傷。
佛家講〝無我〞,不是說沒有〝我〞這個人,而是說,人不會獨存,不是孤立的存在。沒有大地,人站在什麼地方?沒有水、空氣、陽光,人怎麼生活?沒有父母,人怎麼生下來?沒有社會的提供,人的衣食住行怎麼可能?這就是佛家說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人與他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是一個整體。枉顧這個整體的存在,枉顧〝他者〞的存在,只有〝我〞的利益,只有〝我〞的唯一,而拒絕他者,排斥他者,否定他者,這就是〝我執〞,就是〝執我為有〞。我執是一切執著和一切煩惱的總根源。〝我執〞的表現在哪裡?就是貪嗔癡。貪、嗔、癡正是人類自身積存的垃圾。
佛家稱〝貪嗔癡〞為三毒。貪為三毒之首。
什麼叫貪?貪是過份的,過度的追求。一個人,有基本的需要。為了得到這個足可生活,足以生存的需要,那不是貪。想獲得你本來不需要的那就是貪了。〝良田千頃,日僅三餐,廣廈萬間,夜眠七尺〞。這個三餐,這個七尺之床,就是需要。飯吃飽了,想要龍肝鳯膽,別墅有了,還想多幾套,多幾幢。一個太太不夠,還想擁有二奶、三奶。超出需要,已經太多,那不是貪是什麼呢?還有,有緣得到的,已經得到的,那也不叫貪。本來得不到,也不應該去得到,卻又千方百計想要、想求。想要又得不到,想求又求不到,越得不到,就越想要,這就是貪了。貪得無饜,所求不得,變成了人的痛苦。佛家就叫求不得苦。其實,能夠得到的,自然會來,那叫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根本不用挖空心思去想、絞盡腦汁同別人去爭。
凡是去爭去求的,只要在道德的基礎上,在合法的經營中,努力創造條件,自然花開果結。如果只開花不結果,那就說明因緣還不具備,條件還不成熟。也不必執著,不必難受,不必強求,能夠隨順因緣,這就是一種正知正見,也是一種智慧。
人最可怕的是習氣。有時,貪也是一種習氣。一個視錢如命的人,看到了錢,就特別敏感,特別緊張,特別飢渴,拼命想攫為己有。不管能拿不能拿,該拿不該拿,反正已成習性,自己無法控制自己。人,總是習慣對別人說〝不〞。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說〝不〞,那就不簡單了,那是一個能控制住自己的人。不貪,不佔別人便宜,不做損德的事,這就要有對自己說〝不〞的勇氣和能力,這才是一個自覺的人。自覺的人,才是一個肯對自己說〝不〞、能對自己說〝不〞的人。
能對自己說〝不〞的人,才是一個有能力清除自身垃圾的人。
太平洋上有個島國,瑙魯。曾經創下經濟奇蹟,名躁一時。可是,不久盛極而衰,迅速淪為國際乞丐。為什麼?就因為貪得無饜,已經富了,還是一付可卑的窮人心態,只有對金錢的飢渴,卻沒有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追求成為太平洋首富的心理驅使下,本來可以享用數百年的資源,竟然幾年內開採殆盡。當該國頻頻輸入外來勞工,自己卻集體貪腐,醉生夢死,那種暴發戶的思維,已注定他們失去了未來。
海邊漁村,住了一對父子。有一天,兒子對著父親咆哮:「您為何把我昨天捕的那些魚給放了?」老漁民領著小兒子來到海邊,指著大海說:「兒子啊,我們討海的人,是靠海裏的魚過活的。魚兒,是我們的寶貝。你可不能甚麼都要,那些小魚小蝦,該放掉的要放掉,我們過日子,不是只過一天、兩天,一年、兩年。你要記住:魚兒能活多久,我們才能活多久。」老漁民不是生態學家,但他的一番話,對那些竭澤而漁者,不是上了一堂最生動的生態學的哲理課嗎?
愚和智的區別,就是迷和悟的區別。迷產生愚,悟產生智。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不在財富佔有了多少,不在貪慾是否得到滿足,不在恩恩愛愛的如癡如醉,不在名氣的大小、地位的高低、權勢的有無,而在心靈的淨化,人格的高尚,意志的獨立,品質的無私,道德的養成,尤其在煩惱的出離,生死的解脫,精神家園的回歸。
你能求到你所渴求的所有一切嗎?求名,當心被名所累。求愛,當心被愛所傷。求財,當心被財所苦。求美,當心減肥瘦身也是另一種傷害。你無所求,誰也不能傷害你。難怪古人要說:人到無求品自高。
我有所求,因為我沒有。你無所求,因為你都有。到底是有所求的人富有,還是無所求的人富有呢?
越求,越貪。越貪,越窮。貪得無厭的人,最窮。
不求,無貪。無貪,空靈。空靈正是一種精神境界、生命的高品質、大智慧。空是無邊無際,靈是清明澄澈。空靈最富。浮躁的人,淺薄的人,永遠享受不到空靈之美。
其實,人無所求。所求者,就是一個「安心」。心安,方無所求。心安天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