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名色--作者:杜荷

 

現代人講求身心合一,多認為必須透過禪修或內觀來達

到,其實人在生命的最初,就是身心合一的,只是後來

隨著接觸外境,複雜了心識,使得身心拉距愈來愈大。

而最初的身心合一,即是十二因緣裡的「名色」階 段。

「名色」是投胎識的精神體(名)融入受精卵,與物質

肉體(色)結合的一剎那,到尚未發育完整身體的過程。

之後胎兒在母體中成長,然後出生,體格發展更趨成熟,

心裡思想層面也愈加複雜。

何謂「名」的精神層面?《俱舍論》說:「名為作想」,

也就是我們的心有了感受、想法等等,一旦要實體化、具

體化,我們習慣性地附予它名字,方便稱呼。例如,能坐

的東西,我們稱為椅子;能住的空間,我們叫做房子。為

孩子取名字時,若總是生女嬰,老一輩的人喜歡取名招弟

、來弟,或盼蘭、改蘭等,這些名字都反映了父母盼生男

孩的心理狀態。

同一件事物,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感受、想法也大不

相同,有可能出現四到五個以上的名字,但各種「名稱」

之間是不相妨礙的,好比燈光相互照射,又彼此相容,名

字是心識作用,也能相容。

但「色」就不同了,色是物質,彼此之間是有質礙的。若

是你將放滿水的杯子,再加進幾顆石頭,水肯定會滿出來

,因為水與石頭都有占空間,兩者會互相排擠。

有過禪坐經驗的人會發現,心念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想到

欣喜之事不免激動,想到悲傷之處又有所感慨,一幕幕場

景在眼睛睜開瞬間了無蹤影。生活中,我們不也常落入一

個個「名字」的迷思中嗎?例如我是董事長,我擁有金錢

、名位,我被看輕、我被稱讚……難怪《楞伽經》中形容

眾生:「愚痴凡夫,隨名相流。」

我們不僅不要被假名給迷惑,也別妄想用物質來填補心靈

,一旦心不滿足,再多的物質也無法填滿。如《佛遺教經》

說的:「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身心平衡,

就是名色要調和,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

 

--出處人間福報

 

眾生:「愚痴凡夫,隨名相流。」

 

《佛遺教經》說:

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身心平衡,就是名色要調和,

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

 

參考資料:何謂十二因緣

一無明。謂煩惱障煩惱道。

二行。業障業道。此二支屬過去。

三識。託胎一分氣息。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質。

六觸。此出胎。

七受。領納前境好惡等事。從識至受。名現在五果。

八愛。愛男女金銀等事。

九取。是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

十有。業已成就。是未來因屬業道。如過去行。

十一生。未來受生事。

十二老死。此即是四諦。

所以重開者。以緣覺之人。先觀集諦。所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此則生起。若滅觀者。無明滅。

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

故言緣覺。此人斷三界見思。與聲聞同。更侵習氣。

故居聲聞上。--網路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勤珍 的頭像
    黃勤珍

    悟徹人生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