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大學》之四十九

 

覺真法師:體悟人生53

 

3.心,到底是什麼?

 

心,梵文名“質多”,意為集起。

 

即各種心識功能所集合而成的心靈結構。

 

它是心(阿賴耶)、意(末那)、識(眼耳鼻舌身意

前六識)三者的集合體。

 

如果我們以心念(心、意、識、種子)為圓心,以心中所

求、所想、所思、所緣,包括種種思考、謀劃、嚮往、

渴望、算計、排斥、分別、執著、丟不開、割不斷、放

不下的一切為半徑,作一個圓,這就是心的內涵和

心的範圍。

 

圓周的中心是心,圓周以內就是心的領域。

 

這一領域囊括了心之所欲、心之所系、心之所行、心之

所至、心之所有、心之所現,無不盡在其內,這就是

凡夫的“我與我所”。

 

心念千變萬化,昨日所思所念,已為今日之思之念所取

代,明日之思之念又會把今日之思之念否定。

 

誰是“我”?“我”是誰?昨日之我為“我”?

 

還是明日之“我”為“我”?”“我”在哪里?世界上有

沒有一個永恆的不變的“我”?

 

“我”無獨立的實體,根源正在“心”無獨立的實體。

 

佛家講“一心不生”。“一心不生”就是“一不生”

 

 “一心不生”就是生無住心,或叫心生無住,無住生心,

也就是不生妄心、分別心、執著心、雜染心、煩惱心,

不生欲貪、有貪、嗔、癡、慢、見(惡見)、疑“七隨眠”

心。

 

能此一心不生,也即回歸清淨心、真如心、菩提心,回

到“萬法如一”的本心了。

 

本心本覺,即心即佛。

 

這不就是“自性本清淨,何處惹塵埃”嗎?

 

人,對自己的心靈,智者不花本錢去消費,愚者花了極

大的代價去浪費。

 

消費的人用心靈去認識世界,體悟人生,改善命運,解

放心靈,解脫生死。

 

浪費的人,追逐紅塵,沉迷物欲,拒絕感知心靈,掙扎

於命運的泥淖,至死亦不知心為何物?

 

至死不悟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榮格(C.G.Jung)有一句名言:“不恢復某種宗教的人

生觀,個人就不能恢復健康。

 

”榮格把他的心理學原理,不是稱為一種心理的治療方

法,而是稱為自我教育的一種方法。

 

這和佛學正相一致。佛教可以醫治人生的一切痛苦,療

救自己,所以佛陀稱為大醫王。

 

然而,佛教所講心靈的學問,實際上正是一種自我教育,

這是心靈的教育,生命的教育,這才是法輪常轉的真實

義。

 

榮格說他的分析心理學是為大眾福祉服務的,比榮格早

2500年的佛陀早就以他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緣起

來為眾生認識心靈、認識自我生命服務了。

 

你認識自己的心嗎?

 

一百多年前雨果說: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

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二百多年前康得說:世界上哪樣不是相對的呢?

 

相對的東西,是快樂,亦是痛苦。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說:不二法門,煩惱即菩提。

 

一百多年前尼采說:人類是一圈牢,超越它,要做超人。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三百多年前牛頓說:我的知識還不及海灘上的一粒沙子。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說:須彌於芥子。一微塵見一大千世界。

 

二百年前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提出:自由、平等、博愛。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說:眾生平等,慈悲喜舍。

 

九十多年前愛因斯坦說:物質是能量的特殊狀態,能量

 

也是物質的特殊狀態。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說:心即是物,物即是心。心即是佛,

 

佛即是心。

 

佛是人,他的姓名: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是尊稱。

佛,古印度語,音譯佛陀;意譯:覺者〈覺悟了的人〉、

智者〈智慧的人〉。

 

佛的智慧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即我們難以用現在的語言去表述它,但我們

可以通過學修獲得自身證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