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大學》之十六
覺真法師:體悟人生53問
4. 如何保持愛情的鮮味呢?
我想愛情可能好像食物,過期後便不能吃了,
但我們如何去保持一段感情的鮮味呢?
李:為何我們總要在安靜的關係中,放入一些刻意記
得的元素?例如隆重結婚啊?
覺真:佛家講無常,無常就是變動不居。靜是時態,
動是常態。愛情也是一種生命,是很活躍的。對激情
而言,對浪漫主義而言,放入一些刻意記得的元素,
就是情不自已、情不自禁的了。隆重結婚之類,既有
民俗的成分,也是一種昭告、展示、迫于人情之常吧。
人的差異性很大,對美的表現、情的表現,就更是百
態千姿了。
李:我認為當好像百態千姿時,其實來來去去都是這
樣,到最後,是特別,還是一種儀式呢?有時我會想,
當感動都成為一種儀式時,就真的很不好玩了!除了
這個,有時,我想愛情可能好像食物,過期後便不能
吃了,但我們如何保持一段感情的鮮味?
覺真:這一條,你問得很深刻。佛家對“食”最有研
究,最有精闢的見解。佛經中說:“一切眾生皆依食
住”,即一切眾生,都是靠“食”才得以生命延續,
維持生命的住世。而佛家指出“有四食資益眾生”。
這四食是:一、粗摶食(也叫“段食”,如一日三餐);
二、細觸食(這就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
種感官的接觸而產生的喜樂愉悅的感受,這種精神領
域的營養,是十分重要的“食”);
三、意思食(意,指想望,思指心願,今天有個詞叫
“願景”,這種“食”的作用對生命的延續就更大了
。這種思願意欲,也是“食”。有情生命的生死相續,
就由這種“後有愛”而來);
四、識食(這是佛教中的理論寶庫,佛洛德[S。Freud
1856-1939]和榮格[C。G。Jung1875-1961]對無意識、原
型的研究,只不過是佛法唯識理論大海中的一滴罷了。
識食,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真正內因,人的生命存在的
根據)。就上述“四食”簡介來看,你以愛情為食的比
喻,可謂準確而又傳神。不過,保持一段感情的鮮味,
這就不簡單了。“萬兩黃金容易得,一個知音卻難求。
”紅顏知己(不單指女性,應該指男女雙方)和人生知
己,難遇難求。情感的品質,在心靈,在悟性,在智慧。
李:法師,說起永不過期,今天我準備了這道料理,
以淡芝士和雜菌製成的飯,淡芝士讓菌變得嫩滑,在口
中雜菌的味道仍然清新淡雅,沒有濃烈的芝士味道,優
雅得有讓人感到飽暖的滿足,讓人有著舒心幸福的感覺。
覺真:簡單清淡,才是味中真味;淡而有味,才是最高
層次的美味;這是要靠體驗,才能品嘗的。對一個沒有
體驗而又不能體驗的人來說,那就恐怕是“井龜難為說
滄海,夏蟲不足與語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