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慈悲與和諧-覺真長老09.09.07.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這恐怕是世界範圍內的共識。

  與和平相對的是戰爭。在一部完整的佛教史上,

我們從沒有看到有任何一次由佛教徒發動的以任何名義

進行的戰爭。相反,在佛教史上,只有佛教徒遭受到或忍

受了異教的迫害,或統治者的迫害,除了遭難、忍苦、

從容殉教,從未有過任何一次暴力的反抗。

 

在佛陀時代,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受到舍衛國琉璃王

的入侵之時,當時迦毗 羅衛的國 君是佛陀的堂弟摩

訶男,他是虔誠的佛教徒。

 

以當時釋迦族人的軍事實力來說,不但可以抵抗甚至也是

可以打敗琉璃王的,但他們不願讓人民流血,也不願殺害

對方的軍兵,他們沒有抵抗,把城門打開,向琉璃王投降了。

 

但是,琉璃王並不因釋迦族的投降而赦免釋迦族人的生命。

在這情形之下,摩訶男便向琉璃王要求,讓他潛到水底去,

當他未出水面之前,任由釋迦族人逃亡,待他出水之後,

再把未及逃走的釋迦族人集體屠殺。

 

琉璃王答允了,但是,摩訶男潛入水底之後,就再也不出

來了。看看釋迦族人全都快要逃光了,派人下水察看,

發現摩訶男把頭髮繫緊在水底的樹根上,他已淹死了。

 

為了所信的宗教,為了守持不殺生的和平主義,釋迦族人

寧可投降被殺;為了挽救族人的生命,摩訶男寧可自沉水

底而壯烈犧牲。終於也感動了琉璃王,停止了他的屠殺

計劃(《增一阿含》卷26等見品)。這則故事,很典型

的說明了佛教是堅持和平的宗教。

  

  佛教的和平精神來自於佛教獨特的慈悲平等理念。

佛教把一切生命、一切眾生,分為兩類:一為有情眾生,

一為無情眾生。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同一理體。

 

真如本性在有情眾生,叫佛性,在無情眾生,叫法性。

佛性、法性,不一不二。名相不一,本質不二,實際上

是一不是二。眾生平等正是佛性平等,法性平等。

 

因此,〝處處皆同真法界〞。真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就是諸法實相,就是大圓鏡智。整個內宇宙外宇宙體性

等同,認知一切眾生與我同體,怎能危害眾生,又怎能

惱害眾生呢?於是悲憫眾生、慈憫眾生。

 

一切眾生如我父,如我母,也就是題中之義了。在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曾以根枝華果為喻。

經云:〝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

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我記得我聽聞我的師父茗山長老講這段經文時,

他一邊講眾生是樹根,諸佛菩薩是華果,一切眾生是

諸佛菩薩的根本,我就一邊流淚不止,感念佛菩薩多

麼尊重眾生,熱愛眾生,關懷眾生。

 

這樣的慈悲心,無私,無染、無著,正是佛陀的本懷,

佛法的聖義諦啊。有這樣的〝利樂有情〞的深願意志,

有這樣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理想

和信念,必然熄滅貪嗔癡慢,必然清淨身語意業,必然走

向人對自身的超越。這不正是走出了人我、自他、主客、

內外、一與多、有與無、現實與理想、短暫與永恆等等對

立與緊張、局限與迷誤嗎?

 

由此可見,佛教的慈悲平等,正是人類實現和諧的思想

基礎,和諧正是人類所應該追尋的共同利益與普世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勤珍 的頭像
    黃勤珍

    悟徹人生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