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星雲說偈45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
夢中何必爭人我,放下身心見乾坤。
──古德
這是一首勵志詩偈,裡面說到了兩個問題:
第一、遇到挫折,有心無力時怎麼辦?當逆境來時,
要如何應對?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輩子身處順境,也不會一直遭逢逆
境。處順境時,應謙虛為懷,常存感恩,樂於助人;逢
逆境挫折時,有智慧的人會將它視為砥礪自己進步的逆
增上緣。
如同佛世時,提婆達多經常毀謗、加害於佛陀,佛陀不
但不以為意,反而視他為善知識,因而成就了六度萬行
、慈悲喜捨。
有逆境,我們才懂得謹慎,才會激勵我們想方法來應對,
轉逆境而成順境,所以說「逆境來時順境因」,逆境其
實是順境。
第二、世間的人情冷暖,瞬息萬變,要如何去因應它呢?
講到人情,一般人都希望別人以熱情來對待自己,面對冷
淡的感情,就會很難過、反感。
其實君子之交淡如水,「人情疏處道情親」,世間人情本
自疏淡,反而是無私無求的道情法愛,才是人生最珍貴、
最真摯的感情,這樣的感情更長久。
因此,元末明初的妙禪師在他著述的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裡,提到了十不求行: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二、處事不求無難,事無難則驕奢必起;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六、交情不求益吾,情益吾則虧損道義;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亦動;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
這十點,表相上看來是逆境,其實是順境,是幫助我們
修養身心的逆增上緣;表面雖有很多不合乎人情義理的
地方,卻合乎道情法理。
所以說:「夢中何必爭人我,放下身心見乾坤」,如果
能放下對世間的執著、迷惘,就可以見到自心清明的世
界,見到生命裡的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