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不掛--佛語典故  

  「一絲不掛」,禪宗用語。原是用來比喻吾人不受塵俗的一

絲牽掛,毫無患得患失的念頭,是超然灑脫的境界。

 

此語出自《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意指釣魚人

雖然釣竿隨身,但釣桿上的釣絲卻空無一物。又作「寸絲不掛」

,即指魚類不受釣絲的糾纏,如宋詩:「一絲不掛魚脫淵,萬

古同歸蟻旋磨。」也暗喻人生不能為情所累。

 

唐代有位玄機比丘尼,去參拜雪禪師,禪師便以玄機之名

(機,織布機)為話頭,問她一天織多少布,暗喻她禪悟多少?

 

當下她敏捷的回答:「寸絲不掛。」語畢舉步離開時,雪禪師

突然叫住她:「你的袈裟拖在地上啦!」

 

玄機立刻回頭察看,禪師大笑說:「好一個『寸絲不掛』!」

 

可見玄機並非真正參透,如果心已澈悟無所掛礙,又怎會在意

袈裟拖地呢?因此,有時自以為懂得禪意、禪味,其實只是賣

弄機鋒的口頭禪,屬觀念上、知識上或思辨上的認知,並非內

心真正的體驗。唯有老老實實漸修頓悟,讓自性自然流露,才

是實證。

 

又《景德傳燈錄》亦載:「陸(亙)異日又謂師(南泉)曰:

『弟子亦薄會佛法。』師便問:『大夫十二時中作麼生?』

陸云:『寸絲不掛。』」南泉禪師問陸大夫「一天十二個時辰

中,都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陸大夫以「寸絲不掛」來譬喻自

己一念不生,如身無寸絲,實乃一大超脫。

 

然而南泉禪師卻說:「猶是階下漢。」意謂著修行要能「提放

自如」的境地,須是「有時孤峰頂上嘯月眠雲,有時大洋海中

翻波走浪」,才是真正與佛法相應。故《續指月錄》也提及:

「竺氏之學,以一絲不掛為上乘,萬慮皆空為絕德。不立文字

,不下注腳。」

 

因此,「一絲不掛」的本義含有超脫的意思,常用來比喻心不

為塵俗妄念牽絆。後將釣絲之意轉為布絲,今日多引用為形容

一個人赤身裸體之義,如宋詩「放老兵殊耐冷,一絲不掛下冰灘。」

 

其中語意的演變,實是南轅北轍。故運用此成語時,當深知原

義,才能適確地表達文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