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死”的認識誤區?-覺真法師(2)
佛家講“無常迅速,生死事大”。這是真實不虛的。
誰都不可避免,人人皆有,一大也;一期生命,謝幕下臺,
二大也;凡夫不能解脫,視為最大煩惱,三大也;生離死別
,難棄難舍,四大也。
由於怕死,也就怕老。忌老惡老,正是怕死的另一反映。
人總會老的。老了,年老色衰,氣微乏力,拄杖而行,頭白
齒落,身駝背曲,肌縮皮弛,人漸醜陋,諸根衰退,壽命將
盡,死期不遠,心懷憂懼。這正是一種迷誤,一種世俗之見。
《雜寶藏經》中載有一則“棄老國緣”的故事:該國明文規定
,若有老人,必須驅逐。有一大臣,不忍遺棄其父,建地窖藏
老你其中,每天奉養。後來,天神出了種種難題來試問國王。
王不能答,只好詢問朝中群臣。群臣皆不能答,獨有此臣能
一一圓滿回答。國王甚為奇異,問他何以有如此智能?大臣
只胡據實稟報,皆得自老父之教,故能為王解難。
國王聽後這才解除禁令,下令全國,都必須敬老護老,奉養老
人,以盡孝道。可見老有老的資糧,老人有一生寶貴的經驗,
不但可以發揮餘熱,還可以展現豐富的生命智慧,為什麼怕老
忌老呢?與此同理,死亦不可怕。
按照佛家的生死觀:
一、世上萬事萬物,因緣和合而生,緣聚則聚,緣散則散。
放下執著,並非實有;
二、四大色身,(物質的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
危脆不淨;
三、生死一如,有生必有死,乃為正常,以平常心接受,以
智慧心解脫;
四、死如出枷鎖,(人生的枷鎖何其多也,有形的,無形的,
物質的,精神的,自覺的,不自覺的)死如喬遷,從破舊的
房子搬到新的華廈;
死如更衣,扔下舊衣,換上新衣;新陳代謝,成住壞空,換
了新質新的內涵。
死非結束,是生命的新的開始,是生命的轉化。
物質不滅,能量不滅,這是科學結論。
藏族學者索甲仁波切在《生死無懼》一書中說得好:“佛教
至今仍具有革命性的智慧是:生與死就在心中,別無它處。
心是一切經驗的共同基礎——它創造了快樂,創造了痛苦,
也創造了我們所謂的‘生’與‘死’。”
在本文的最後,我還要補充說:按照佛家的儀軌,人死後
二十四小時內,不可觸摸,不可擦洗,不可搬動,同時也
不可哭泣。
必須待二十四小時過後,待其全身冷卻涼透,才可浴身換衣。
這是因為,佛家認為色身器官停止功能了,而神識仍未散去,
你若過早觸動,會使死者生嗔恨心;你以悲傷哭泣,會使死者
生眷跡焦急之心,都會影響他的“往生”,不利於他的安祥
而逝。
成殮後,佛家提倡火化,(佛家已行二千多年火化制度了),
不要靡費大辦喪事,一切節儉。
中國佛學的根本理論,是徹底地反對有實體的“我”的,也即
否定靈魂的,(“我”都不存在了,哪來的靈魂呢?)
因而,佛教不承認有宇宙神的存在,不承認有獨立的主宰人的
命運之神的存在。
這正是佛家由他建立在緣起性空基礎上的根本教理所決定的。
只有認識這一根本教理,我們才能走出對死亡的認識誤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