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歡

“終點”的判別覺真法師

 

我寫了一篇《生命的終點與起點》後,有朋友打電話來

問,你在文章中,似乎只談到了終點,還沒有談到起點

呢?此言甚是。

 

上一篇,只是我一組文章的開篇,開了一個頭,我還會

陸續寫下去,一一寫出來。

 

還是先說一個故事:五代之際,後唐有一位保福禪師,

有一天,他忽向他的弟子們說:“我近來氣力不濟,有

力不從心之感,恐怕是大限已至了。”弟子們多來安慰

他,有的說:“師父的身體很健康,不必多慮。

 

”有的說:“我們仍需要師父的開導,師父決不會離開

我們的。

 

”有的說:“請師父多加保重,常住世間,為眾生說法,

眾生盼望你來度脫他們。”一時間,眾說紛紜,室內充

滿喧嘩。

 

這時,卻有一位弟子大聲問道;“如果真的時限已到,

師父是去好呢?還是留下好?”保福禪師笑了,親切地

望著這位弟子說:“你說,怎樣才好呢?

 

”這個弟子不假思考,脫口答道:“生也好,死也好,

一切隨緣,由它去就好!”

 

禪師哈哈大笑,欣慰地說:“我心裏要講的這句話,不

知什麼時候被你偷聽去了。”

 

言罷,保福禪師便在座位上示寂化去。

 

示寂,化去,是佛家語。是死了的意思。對於“死”,

佛家還常用一個詞:往生。顧名思義,前往新生。

 

這與“起點”也就很契合很切近了。至於何謂往生?

往生何處?那是另一篇文章中要探討的。這裏先來研究

一下什麼是死?怎樣才算做“死”。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已整整二千年。在我國佛教史上,

通常把《四十二章經》作為最早翻譯到中國來的第一部

小乘經典。在《四十二章經》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數日間。

佛言:子未知道。

複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食間。

佛言:子未知道。

複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呼吸間。

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從此,我們的漢語言中多了一句成語,叫“命在呼吸間”。

一般的說,人們以呼吸停止即為死亡。

 

然而,呼吸終止,並不能成為死亡的定義,溺水而死的,

自縊而死的,雖然呼吸停止了,如果發現及時,施行搶

救,通過人工呼吸,往往又能起死回生。在印度,有練

瑜珈的,可以埋入地下,少則數小時,多則一月半月,

那呼吸當然停止了,然而,挖出來,他還是活的,並沒

有死。可見,呼吸停止,難以作為“死”的依據。

 

有的人認為,意識不生,感知感覺系統全都停止了功能,

俗所謂沒有知覺了,就是死了。這也不確切。

 

佛經記載,有一次釋迦牟尼在田邊打坐入定,其時雷電

交加,田裏的人和牛都被電擊而死。那閃電與霹靂,對

於入定的釋迦牟尼來說,他絲毫沒有覺知,既沒有聽到,

也沒有看到,所以你不能說他已經死了。

 

意識不生,不等於沒有意識。人在熟睡無夢之時,意識

不起,或者一時昏厥,不省人事,意識全無,但也不無

說已經死了。

 

佛學禪宗,學禪修禪,進行禪定狀態,意識或思維在運

動中停頓和靜止下來,如同放錄影帶時,按一下靜止鍵,

原來進行中的境像就靜止不動了,被定格在那裏了。

 

在這樣的狀態中,時間空間都凝固了,特別是修無心定

——無想定,滅盡定,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都停格了,

也就是說這六識都不起作用了,六根的知覺也停頓了。

他只是在定中,而不是死了。

 

所以也不能僅憑有沒有知覺而判定其死。

 

當代醫學界,是以腦死作為死亡的標準。腦電圖、心電圖,

都已為零,確實證明已無生存希望,即可宣告死亡。

 

其實,依佛家的觀點,依然不能稱為“死亡”,這只是

在走向死亡的途中,已接近死亡,不能因為將死,或不

久即將死,就宣告已經死了。

 

為什麼呢?唐代玄奘大師從印度學習、翻譯、介紹到我

國來的唯識學,是認識人生宇宙真相和實質的一門大學

問,是揭示宇宙、生命、精神諸關係的一門大學問。

 

(實際上,它是2600年前人類最早的系統論、控制論和

資訊理論!)唯識學認為,除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之

,人還有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

“腦死”了,六識都不起了,但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還在,

儘管已經沒有五根(五官)的知覺感受和六識的反應,

但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仍在微細的意識界中,只是我們常

人並不知曉而已。

 

佛經中說:“壽暖及與識,三法捨身時,所捨身僵外,

如不無思覺。

 

”只有壽(命根命程,生存期限)暖(體溫、全身冷透)

識(不僅六識,還包括第七識、第八識)三者都已捨棄,

才是真正的死亡,才是生命的終點。

 

不過,佛家認為,死是一期生命的結束。

 

當然,既是“一期”,也就肯定還會有二期、三期、

……以至無數期,此是後話了。

--摘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書

 

 

生命的終點與起點--

http://tw.myblog.yahoo.com/bambooj236/article?mid=7032&prev=7091&next=6986&l=f&fid=9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