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的大學》之四十七

 

覺真法師:體悟人生53

 

(三)萬法一心

 

榮格(C.G.Jung)有一句名言:“不恢復某種宗

教的人生觀,個人就不能恢復健康。

 

榮格把他的心理學原理,不是稱為一種心理的

治療方法,而是稱為自我教育的一種方法。

 

這和佛學正相一致。佛教可以醫治人生的一切

痛苦,療救自己,所以佛陀稱為大醫王。

 

然而,佛教所講心靈的學問,實際上正是一種自

我教育,這是心靈的教育,生命的教育,這才是

法輪常轉的真實義。榮格說他的分析心理學是為

大眾福祉服務的,比榮格早了2500年的佛陀早就

以他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來為眾生認識

心靈、認識自我生命服務了。

 

  你認識自己的心嗎?

 

 

1. 怎樣才能不迷

 

有人問藥山惟儼禪師:“怎樣才能不被外境

迷惑?”惟儼禪師說:“任由外境來去,那有

什麼關係呢? ”回答說:“不理解。”惟儼禪師

就問:“什麼外境使你迷惑?

 

”談到這一公案時,南 懷瑾 先生還引了《笑

禪錄》中一則故事:許多少年聚在一塊兒喝酒,

同時還有歌妓陪坐。

 

其中只有首座上的一位長者,閉眉閉目,規規

矩矩地正襟危坐,毫不理會周圍的聲色犬馬,

嬉戲喧鬧。

 

酒會散後,歌妓來向他索取酬賞,長者拂衣而

起生氣地說:“我根本連正眼都沒有看你呀!

 ”歌妓一聽,用手抓住他說:“眼睛看的算

什麼?閉著眼睛想的,才更厲害!”這位歌妓簡

直可以當老師,因為她能告訴學生,

心,是什麼?

 

 馬祖道一禪師,在去南嶽衡山之前,就已經有

一定的禪修水準了。

 

他從四川來到南嶽,投在懷讓禪師門下。懷讓禪

師是六祖慧能的大弟子,看到馬祖坐禪勤奮,而

且禪定工夫了得,知是法器,就去點化他。

 

對於馬祖這樣的人,懷讓禪師知道,說道理恐怕

不起作用,於是他用了禪機的手段,拿了一塊磚

頭,坐到馬祖跟前去磨。馬祖一心坐禪,不受外

物干擾,而懷讓禪師為了點撥學生,當然很有耐

心。一連磨了幾天,馬祖終於開口了:“師父,

你在磨什麼呀?”懷讓說:“我在磨鏡啊。

 

”馬祖說:“磚頭怎麼能磨成鏡呢?

懷讓禪師見魚上鉤,馬上單刀直人,說:“既然

磨磚不能成鏡,那你坐禪就能成佛嗎?

馬祖一聽,大受震動,忙問:“那怎樣做才對呢?

”懷讓禪師說:“你駕著一輛牛車上路,走得慢,

你是用鞭子打牛呢?還是用鞭子去打車呢?

 

馬祖沒有回答,他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學

坐佛?

 

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本身就不是

禪定之相。

 

對於般若無住,不應有所取捨,你要是認為坐禪

可以成佛,那是對佛的誤解,你若是認為只有坐

禪才是禪定,那也是對禪的誤解。

 

”馬祖聽到這裏,當下豁然開悟。

 

聖嚴法師說得很幽默:坐禪的確不能成佛,坐禪只能練

腿子。

不過,一般人還是得坐禪,釋迦牟尼佛是坐禪成道的,

在他之前之後的修行人都在打坐。

 

問題是,如果不論學佛與否,打坐皆可成佛,那恐怕也

是不可能的。

 

因為,成佛也好,開悟也好,在於心,不在於坐。在於心

是否明、是否淨、是否沒有執著、沒有掛礙。

 

打坐可以安心,可以定心(連郭沫若生前都有打坐的習慣)

但心的安定,並不等於開悟成佛。

 

所以馬祖一旦明白磚頭磨不成鏡,打坐也成不了佛,對

打坐的執著也就放下了。

 

醍醐灌頂,法門在心。

 

只要在心上用功,放下心中的一切,當心中靈明一閃,

把過去、現在、未來、人我、是非統統放下,此時顯現

光明的心地和萬里晴空無私無我的境界,這就是智慧解

脫,就是明心見性,就是頓悟成佛,何假外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勤珍 的頭像
    黃勤珍

    悟徹人生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