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明寺03.12.

《心的大學》之四十

 

覺真法師:體悟人生53

 

(二)不假外求

 

   佛教是教人“求己”,是讓人發現自己,

發現自己的心。

  

 

1. 你的選擇,除了在你自心,還在哪里?

 

  佛教《百喻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個國王,生下一名公主,喜歡得

不得了。他把御醫叫過來,對他說:“給我一

些藥,讓公主快點長高吧! ”。

 

醫師回答說:“我可以給國王一種秘方,能讓

公主立即長大。但是這種藥現在我身邊沒有,

得出外尋找。

希望國王先不要見公主,等我找到了藥,給公

主服了秘方之後,我再帶公主來見你。”

 

  於是,便動身到遠方找藥。過了十二年後,

醫把藥找回來了。給公主服了藥,將公主領

到國王的面前。國王一見,女兒果然長高了,

亭亭玉立,非常高興。

 

他說:“不愧是良醫,給我女兒吃了藥,能讓

她長得這麼高。”即刻下令,賜給御醫許多珍

寶。當時左右的人都暗笑國王沒有智慧,不知

道計算公主生下來多少年月了,還以為她真是

靠吃了什麼秘方才長高的。

 

《孟子》一書中,有一個“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

 

這位國王同“揠苗助長”的宋人可謂難兄難弟。一個要

讓女兒快點長高,一個要讓禾苗快點生長;一個要醫生

找藥,一個動手去。人的生長,生物的生長,都有自

身的規律,靠的是自身的因緣,自身的生命力。不假外

力也。

 

  古代,有一位哲人,能回答大家所提出的疑

難問題。有一個人,偏不相信哲人的智慧。

 

這一天,他帶了一隻小鳥,來問哲人:“先生,

我知道你很有智慧,但我要親自得到證明。請問

先生,我手中的這只鳥,是活的?還是死的?

說完,他在心裏想,如果哲人說是活的,我就把

小鳥捏死。如果他說是死的,我立刻放手讓鳥

飛走。

 

哲人望瞭望他,靜靜地說:“你要它活,它就

是活的:你要它死,它就是死的。”

   

你的選擇,在你自心。好一個哲人,結論由你吧。

把答案拋給了對方,而且直接揭示,結論在你心中。

 

大正藏《雜阿含經》卷十第二百六十七經曰:“比丘,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複過是。

所以者何?

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是故,比丘:當善思惟,

觀察於心。……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

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這同《華嚴經》中

“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蘊,……無法而不造”,三界

唯是一心所作,可謂一脈相承,一源相通。

 

教有各宗,教理則一。釋迦牟尼佛始終要我們善於

思維,觀察自心,從心上息除妄念。

 

色法隨心之觀照而變化。

 

“境隨心轉”,“境由心生”,這都是佛教的名言。

 

世間沒有任何永恆不變的主體,一切煩惱、痛苦、

欲念、喜、怒、哀、樂、愛、惡、懼,皆由心所造成。

 

杜甫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白居易說:“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

”各人看到花,看到月,聽到鳥鳴,聽到鈴聲,各人

的感受不同,都是由於各人的“心”不同。同是看到

一叢花,植物學家想,它是什麼品種?

 

詩人想,這是春天。商人想,它能賣多少錢?哲學家想,

這是生命的必然。林黛玉看了要哭,要唱出一曲

“葬花詞”來。

 

這就是佛說的:“心生則法(不同的事物)生,心滅則法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