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的大學》之十三

 

覺真法師:體悟人生53

 

 

 

二、“你”與法師的對話

                                   

                    ——“你”問法師的26個問題

 

題記:香港 李慧玲 小姐(下面簡稱“李”),

與你一樣,也是關注人生、熱愛人生的讀者中

的一員,她提出的問題或者就是你要問的題目。

 

下面我們就擬請 李慧玲 小姐代表“你”,來

提問覺真法師,讓我們共同分享一段釋解人生

的精彩對話。

 

1.怎樣從慈悲認識自己呢?

 

  慈悲,是對他人,對其他生物,對一切生命

的關懷。

 

只有懂得眾生平等,確認眾生平等,而又堅持、

信守這一平等思想的人,才會慈悲,才能做到慈悲。

 

:法師,我常常聽到佛學中有著“慈悲”這兩個字。

 

何謂慈悲呢?

 

覺真:〝慈悲〞兩個字的解釋:慈為與樂——把快樂

帶給別人;悲為拔苦——救助需要救助者,幫助他人

出離苦難。這兩者都是人對人的關懷,人對眾生的關懷,

人對一切生命的關懷。

 

佛家又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更高的思想

境界了。

 

在《大涅盤經》中,提出了“三緣慈悲”說。

 

一、眾生緣慈悲:這是指慈悲一切眾生,這個慈悲,

出自人的善良本性。

 

二、法緣慈悲:這是指聽聞了佛法,修學佛法,行持

佛法,由佛法悟得緣起性空。這個慈悲,是出自悟性,

出自智慧,出自對人生、對宇宙的真理的了知。

 

三、無緣慈悲:這是佛心慈悲,是一種最崇高的道德

境界了。只有無所著、無所緣、無差別、無四相

這才是最具普遍、普適、普世、普皆的“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如果世間所有人都是慈悲的,那這個世界應該

更美麗了。可惜不是,不過有著這樣的目標,我想總

比沒有強。而我想“與樂”和“拔苦”其實也是現今

國際社會一致認同的普世價值了,但眼下的世界,我

想問的是如何可以達至慈悲呢?

 

覺真:這不僅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而且更是一個心

靈素質的問題了。慈悲,是對他人,對其他生物,對

一切生命的關懷。只有懂得眾生平等,確認眾生平等,

而又堅持、信守這一平等思想的人,才會慈悲,才能

做到慈悲。再講護生。護生論的主旨,首先是護持生

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也包括自己的生命,以及

所有眾生的生命。

 

由於眾生法平等不二,共生一體,同體相關(所以

叫同體大悲)。關心眾生與關心人,是一致的;尊重

眾生與尊重人是一致的。你關懷了大自然界的萬物眾

生,也必然關懷了萬物眾生賴以生存的大自然。

 

佛教的戒殺,是律;護生是關懷,是理想;而善行是

行為,是人的素質,更是增上善緣與福報的儲存了。

 

我們在幫助別人減輕苦難時,使被幫助者從受惠受益

中也學會了行善。這就是說,當我們給予受苦人慈悲、

關懷、濟拔、施救時,受惠者不僅是當事人,因為他

也會把佛恩法恩眾生之恩再轉施予別人身上,這無形

中就是眾生界良性的因果相續。

 

李:法師講的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但如果我要面對

要害我的人,我如何慈悲呢?

 

覺真:你問得很好,問得很深刻。實際上,這是一個

如何面對自己心中瞋怨、瞋怒和報復情結的問題。我

們叫不瞋而修慈悲觀。什麼叫“瞋”?瞋是瞋恚、

瞋怨、瞋恨的簡稱,說白了,就是對他人的一種仇恨

心理。

 

只要瞋恨心一起,怒火一點燃,人就會做出情緒化的

喪失理性的事來,引發種種不幸,那麼,曾經做過的

善事、功德,全被燒光了。這首先傷害的還是自己。

 

當然,情緒失控,報復心重,也會傷害他人,傷害社

會,甚至還會害及無辜。我們佛弟子學佛菩薩的慈悲

喜舍,視一切眾生,如父母,如六親眷屬,想的是拔

苦與樂,怎麼還會懷著瞋恨心、惱怒心呢?

 

面對害我的人,不瞋不恨,無怨無仇,悲憫他,感化

他,救度他,甚至代他受苦,代眾生受苦,這就是大

慈大悲,這就是佛菩薩關懷眾生的道德情懷。



無四相:即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勤珍 的頭像
    黃勤珍

    悟徹人生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