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哈達       真顗師拍攝09.10.02. 

 

偉大的佛陀 

 

覺真長老說故事-1

佛陀的生日

今天(農曆四月初八日),是佛祖世尊釋迦牟尼誕生日。佛陀族姓喬達摩(Gautama中國古譯為瞿曇),名悉達多(Siddhartha),是古印度迦毘羅衛國(Kapilavastu)淨飯王的太子。釋迦牟尼佛,是後來人們對他的尊稱,意為能仁寂默,俱足內外諸聖德行,也可簡譯為釋迦族的聖人。

悉達多太子出生後受著傳統的宮廷教育,文武全才,是一位尊貴的王子。但是,看來宮廷與民間社會是隔絕的,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情境。所以當他有一天出城郊遊,先後遇見了老人、病人、死屍,親眼目睹了衰老、病痛、死亡等悲慘景象,頓感人生無常之苦,又遇一沙門說出家可尋找解脫之理,於是悉達多太子遂萌捨棄王位出家修道之志。

                            

佛陀的證道

二十九歲(一說十九歲)那年,太子終於不聽父王的勸阻,在一天夜裏,悄悄告別了沈睡中的妻兒,捨棄了他所擁有的豪華生活,跨上馬背,出城而去。來到羅摩村,剃除鬚髮,披上袈裟,成為一位沙門,獨自踏上了尋找宇宙、人生真理的漫漫長途。

他幾乎尋訪遍了當時所有著名的婆羅門學者,即使他們學識淵博,道行甚深,或以禪修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定,但終不能使悉達多心服,因為他們不能解答他關於宇宙人生的許多疑問。很顯然,他所尋求的不是哲學上的沈思,也不是形而上學的理論,而是生命的真諦――這才是他所追尋的世間珍寶。從此,他又告別這些〝仙人〞,獨自進入苦行林,希望通過苦行發現真理,這時人們稱他為〝沙門瞿曇〞。如斯雪山苦行六年,僅以馬麥充飢,甚至日僅一粒,形體枯瘦如柴,仍未見道。他發覺這並非最好的選擇,為了求道,還必須有身體的保證,於是,放棄苦行,渡過尼連禪河(Nairanjana)沐浴,更衣,接受牧女的乳糜之供,來到伽耶城外一株畢鉢羅(Pippala)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發大弘願:〝若不證得無上正覺,寧可粉碎此身,終不起座。〞於是靜心默照,思惟出離人間之苦的解脫之道。他最終以奮勇精進的定力,大雄大智的慧力,在樹下靜坐四十九日(一說七日七夜),降伏了內外魔障,於二月初八日之夜,睹東方啟明星,豁然開悟――徹悟宇宙人生萬事萬物皆由緣起,緣起的萬事萬物畢竟性空(無常、無我),獲得了他矢志以求的生命的真諦。正如《中阿含經》第56《羅摩經》所言:〝生知生見,定道品法,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廓然圓悟,成等正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稱為無上的佛(Buddha),弟子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Sakya-muni)

 

 

           覺真長老於印度09.10.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