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教信的是什麼?
       
 
香港佛教聯合會-- 覺 真法師

  

  佛教信的是什麼?我很感謝向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朋友。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我查找了一下當代所有能夠找到的祖師、大德們弘傳人間佛教的各類著作,幾乎沒有找到一篇對這個問題或相同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所以,我對提出這個問題的朋友,非常感恩。感恩於他的智慧,感恩於他的啟發。他成就了我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佛教信的是什麼?我試圖從以下四個方面作出我粗淺的回答:

 

一、    佛教信的是正道

  人,不能不走路。路走錯了,那就壞了。人生很多錯誤的產生,就因為路走錯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失足,失在何處?失在足下,失在路走錯了。路,就是道。道,不通,是死路。通了,叫通道。一個人走向目的地,必須找到走向目的地的通道,才能到達目的地。所以,道就成了導向、導引,引導你到達目的地。

  道有大道、小道、正道、岔道,還有歪門邪道。岔道,要當心。邪道不能走,走也走不通。要走,就要走大道,正道。尤其要走正道。只有正道,才是光明的康莊大道。

  道,也是理。人要講理,也就是講道。所以叫道理。道理有真道理、假道理。真道理,就叫真理。

  什麼是真理?判別真理,我想有五個條件。要符合這五個條件才是真正的真理:

       普遍性:不管你在香港、在大陸,在國內、在國外,在亞洲、在歐洲,在東方、在西方,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這個理都是適用的,這就叫普遍性。比如,生老病死,只要是人類,不管在何處,誰能避開?誰可替代?這就是普遍性。

       平等性:不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幼,是官、是民,是窮人、是富人,是權大位高,是無權弱勢,是皇帝、是小小老百姓,這個理全都適用,這就叫平等性。陽光,誰都能享受陽光。大地,誰也不能離開大地。空氣,誰也不能不呼吸。流水,誰也離不開水。陽光、大地、空氣、流水,它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必然性:它不是偶然的,不是或然的,而是必然的,是不用責疑,也不容置疑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這就叫必然性。黑夜過去是白天,冬天過去是春天,昨天過去是今天,有因必有果,世上沒有無因之果,這就是必然性。

       恆久性:也叫恆常性,或叫永恆性。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必然是這樣。花開花謝,潮起潮落,紅顏會老,有生必有死,千百萬年前是這樣,千百萬年後也是這樣,不以時間為轉移,這就是恆久性、永恆性。

       可證性:真理不是自封的,不是靠吹牛、靠欺瞞坑騙而成為真理的。真理必須可以得到證明,經得起檢驗,得到上述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恆性的驗證的。這就叫可證性。

 

  用這五條標準來對照佛教,可以說,不折不扣,完全符合。

請看:

  佛教講生老病死(人無法回避生老病死,也不能請人代替)。

  講度一切苦厄(人生有苦,人生有厄。苦是自找的,厄是意外的,突發的,難以避開的。)  

  講諸行無常(一切發展變化的,都不能恆常,生老病死、成住 壞空莫不如此)

  講諸法無我(事物不能孤立存在,事物沒有自主性、獨存性)

  講有因必有果(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不會有無果之因,因果相續,因果重重無盡)

  講般若、講真如、講緣起(世間萬事萬物,莫不由緣而起,由緣而生,也會由緣而散,由緣而滅。世上沒有造物主,沒有創世主,沒有救世主,沒有獨立的主宰者)

  

  佛教的道理,當然不止這些,只略舉一二,哪一條,不符合上述五個條件(五個特性)呢?這不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嗎?佛陀的思想,釋迦牟尼的偉大學說,沒有時間邊界,它屬於當時,也屬於現在;沒有空間的疆域,它屬於印度,也屬於中國,屬於東方,也屬於全世界。我們走在這條真理的道上,不是正道嗎?我們信奉佛教,不就是信的正道嗎?

 

二、    佛教信的是智慧

  智慧和聰明不同。有些人吃虧、吃苦頭,走錯了路,不是不聰明,可能是太聰明。《紅樓夢》裡的王熙鳳,就是因為〝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可見,聰明能做好事,也能做壞事。佛教講智慧,也講覺悟。佛陀耶,是外來語。翻為漢語,就是〝智慧的人,覺悟的人〞。這兩者,不能分割、分離。這是一個整體(一體兩面),就是說,有這個智慧,才有這個覺悟;有這個覺悟,才有這個智慧。可見,佛教所講的智慧,是離不開覺悟的智慧。我們信佛教,正是信的智慧。

  人的一切痛苦、煩惱、憂悲、妄念、迷思、迷誤、困惑,失去理性、失去良知,人的一切不幸的總根源,就是無明。

  無明,就是心的幽暗、昏沉、沒有光明,不能照見、不能清醒。一句話,處於冥冥長夜,雙眼摸黑。用古代一句名言,叫〝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用現代話,就是心頭一團漆黑,這就是無明。

  無明的根本表現,佛教叫三毒:貪、瞋、痴。 

貪為三毒之首。瞋為三毒最毒。痴為三毒之根(三毒後面,還 有慢、疑。貪、瞋、痴、慢、疑,也可叫五毒。五毒之根都是痴)。所以,痴,也可以叫做〝無明〞的異名。痴,就是無明。這不是人類一切痛苦、一切不幸的總根源嗎?

  痴,就是沒有智慧。只有用智慧,才能破痴,破除無明。

  怎麼破?有佛法。有人學習佛法,追尋佛法,卻找不到法,也不知〝法〞為何義?我認為,緣起就是法,由緣起歸納出來的空,就是法,尊重緣起,尊重空,就是尊重法。你看,現實的一切東西,都不是自生、自立、自存的,而是依於其他相關相連的條件(緣)的。緣起就是萬物都在一個網絡系統中──都在他力──即各種條件具備下才產生的。這種理論,是被2500年來的歷史所證明了的真理,在當時,這就是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親自證得的最具有獨創性的偉大發現。難怪 傅偉勳 教授要鄭重指出:〝一大半佛教學者,至少同意,三法印、四諦說與緣起論,構成佛法最根本的實質內容,尤其緣起論,可以說,貫穿了佛陀說法直至今日佛教的核心思想。〞(傅偉勳《關於緣起思想形成與發展的詮釋學考察》)緣起就是智慧,空就是智慧,有了緣起這把鑰匙,打開空的悟性,有什麼貪瞋痴不能放下,不能破除呢?

 

 

  我很笨,笨得世界上再沒有比我笨的人了。我能學佛嗎?能。

 

    佛陀住世時,印度舍羅伐城,有一位婆羅門,雖然生了很多孩子,但一個個都留不住,都死了。這一次,太太又懷了孕,快要臨盆了,他憂愁不已,是不是命中該絕子絕孫,這回生下來,是不是能活下來呢?鄰 居有位 太太走過來說:〝生孩子的時候,來喊我一聲,看看我能不能幫助你?〞孩子生了,是個又白又胖的男孩。鄰 居的 太太過來幫忙,洗淨,包裹好,交給一位婢女,交待說,放在大路的十字路口,只要有出家人經過,都要向他們恭敬虔誠的說:〝聖者慈悲,請接受這個小兒頂禮聖者〞。一直到日暮,如果這個小孩不死,你就把他抱回來。

  很多出家人,都接受小孩的頂禮,而且停下來,為小兒祝願:〝無病長壽,人天護祐,父母之願,悉令圓滿。〞最難得的是,那天上午,偉大的佛陀,也路過這裡,托鉢行化。婢女見佛陀威儀,不禁五體投地,頂禮佛陀。代小兒說:〝世尊慈悲,請接受這個小兒禮拜世尊。〞佛陀非常歡喜,也為這個小兒作了祝福。

    到了晚上,孩子好好的回來了。全家高興。過了好多天,孩子漸漸長大,大會親友,大事慶祝。為孩子取名,說是放在大路上才成活的。就叫大路吧。大路好聰明,學什麼,會什麼。後來做了老師,學生竟有五百多人。

    大路出生後幾年,家中又生了一個弟弟。也用同樣的方法,放到大路上頂禮出家人。但是,婢女偷懶,只在小路邊上坐了一天。幸而這天佛陀也經過這條小路,並且為小兒作了同樣的祝福。因此,在慶祝會上,為他取名時,大家說:〝他是放在小路上才活的,就叫小路吧。〞

  可是,長大後,小路不及哥哥,很笨。父親請了最著名的老師來教他讀書,也沒有辦法。教他兩個字,記住了後一個字,就忘了前一個字。再學第一個字,又忘了第二個字。學這個不成,換一個,也不成。老師一個個都辭職走了。小路的愚笨出了名。人們都叫他愚路。父母年老了,臨終時交代大路,要照顧好弟弟。

  後來大路隨佛陀出家了。愚路雖有家財,但不會管理,結果做了乞丏。有一天,大路在外行化,遇到了弟弟,他想,我這個弟弟,如果能出家,就好了。他就收愚路為弟子,教他一首偈:

  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

  正念觀知欲境空,無有之苦當遠離。

 

  愚路太笨了,念了三個月,一句也記不得。大路想,用訶責的方法吧,嚴厲的呵責他:〝像你這樣笨的人,佛教還要你做什麼?〞愚路很傷心,哭了。佛陀正巧路過,見愚路在哭,走過去問,有什麼困難呢?需要我幫助嗎?愚路說:〝我太笨了。三個月,誦不會一句偈子,我被老師大路尊者趕出來了,不要我出家了,我很傷心。〞佛陀耐心的問:〝讓我來教你好嗎?〞愚路不敢相信,說:〝我是世上最笨的人了,怎可以接受世尊親自教導呢?〞佛陀笑了,對他說了一偈:

  愚人自說愚,此名為智者。

  愚者妄稱智,此謂真愚痴。

 

  愚路就跟隨佛陀走了。佛陀授他兩句話:〝我拂塵,我除垢。〞愚路還是記不住。佛陀知道他業障太重,只有業障消除了,才會好轉。就叫他為大眾擦洗鞋上的塵垢。天天擦鞋,一邊擦,一邊誦:〝我拂塵,我除垢。〞長久之後,業障果然消除,兩句話也記住了。他的心境開朗了,智慧一天天顯現,他也能向自己自問自答了。他想:〝我拂塵,我除垢。〞除了外塵外垢,人還有內塵內垢,世尊教我除塵除垢,一定是教我除去內心的塵垢呀。我明白了:

    此塵是人的貪欲,不是大地的塵土。

    此塵是人的瞋恚,不是大地的塵土。

    此塵是人的痴愚,不是大地的塵土。

    只有離了貪欲、瞋恚與痴愚,才是真正去除了塵垢的人。

 

      就在這番自思、反思的過程中,他斷除了一切煩惱、邪見,達到〝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境界,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

  這是不可思議的奇蹟,但是,外道卻利用這一事實來誹謗佛教、誹謗佛陀。他們說:〝佛教有什麼偉大的呢?連一個笨得不能再笨的人也能證果,這不是毫無稀奇嗎?〞

 

佛教的偉大,恰恰正在這裡。佛法平等,不論何人,都能學習佛法、證得聖果聖位。佛陀為了證明給大家看,就讓阿難尊者派愚路去給比丘尼上課。消息傳出去了,比丘尼中有12個年輕而又頑皮的人,猜測著說:〝這是瞧不起我們女眾出家人嘛!那麼多長老比丘,為什麼派愚路來呢?三個月不會誦一偈,還能教我們什麼呢?〞有的說:〝既然如此,就給他一點顏色看看吧。〞一邊去宣傳,說明天有一位高僧大德,來這裡說法,一邊布置講堂,準備故意戲弄他一下。第二天,全城善男信女都已到了比丘尼寺,那12個年輕頑皮的比丘尼躲在一旁等著看笑話。

  可是,愚路尊者登上了他們暗中作弄他的講座以後,卻紋風不動(沒有跌落下去),他們驚呆了,知道他有神通,有定力,無不生起恭敬心,全堂鴉雀無聲。愚路開始為大家說法。他說:

 

諸位姊妹,你們都知道我過去很笨,三個月中,背不出一首偈。但是,今天,我要告訴各位,我要用七天七夜的時間,也講不完其中的一個字。我只簡明說第一句吧。佛說不令一切有情眾生,造作惡業,就是管理好我們的生命呀。一切惡業,都不外乎身、口、意三大類別。身,造作了殺、盜、淫三惡業。口,造作了妄語、兩舌、粗口、綺語四種惡業。意,造作了貪、瞋、痴三種惡業。這十惡業的根還在自心,如果棄惡心,不作惡業,人就能離苦得樂了……

 

 愚路尊者說到這裡,聽眾中已有很多的人見道、得道了。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度化。愚路尊者不但粉碎了外道的誹謗,而且也給愚笨的人帶來了學佛的信心和勇氣。愚路尊者是誰?就是《阿彌陀經》中的周利槃陀伽,《根本律》中的朱荼半托迦。那是譯音。意思就是小路。

                           (據聖嚴法師著《聖者的故事》改編)

 

  前面,我講了許多佛教的真理(也講了驗證真理的五個條件,五個〝性〞),總括一個字,就是〝慧〞。無慧不成〝覺〞,所以,這個〝慧〞,也就是〝覺〞。

  佛教追求的是智慧,是佛的智慧,或叫成佛的智慧,成佛的覺悟。

 

三、    佛教信的是正信

  佛教最反對迷信。〝迷信〞這個詞兒,正是佛教提出來的。佛教從誕生之初,就反對迷信了,強調正信,務求正信。

  要我們正信,要我們不迷信、不盲從的正是偉大的佛陀。我們懂得了佛法的源頭,懂得了佛教的源頭,才能真正不迷信,不盲從。

 

  下面請讓我引述佛經中記載的兩個故事:

 

  佛陀住世時,一位婆羅門學生曾問佛陀,在所有婆羅門與沙門中,你佛陀,是一位怎樣的導師呢?佛陀答:所有的婆羅門與沙門導師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傳統的導師,口口相傳,以知識傳授為主,如以四吠陀為天啟的婆羅門。二是以信仰為基礎的沙門與婆羅門,如推理者和臆測者。三是親自見道(法)的沙門。我就屬于這第三類。這是說,佛法,是他親自證悟的,所以當佛陀講到他自己的證悟時,說〝法眼生起了,知識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學生起了,光明生起了。〞

  

  太了不起了。佛法,是佛陀親自證悟的,是他內心生起的光明,所以〝法眼生起了,知識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學生起了,光明生起了。〞這一切,無不出自心源。

  我們學習佛法,理解佛法,接受佛法,奉持佛法,同樣也要經由自己去檢驗,去證得,這才不是迷信。

 

  在《迦摩羅經》中(此經對西方人影響最大)佛陀說道:〝迦摩羅人啊!不要道聽途說,不要被流言、傳說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要依據宗教典籍;不要單靠理論或推測;也不要只看表面現象;也不要單靠揣測;也不要因某事物似乎可能而信以為真;也不要作如此想:〝他是我們的導師,就接受他〞。迦摩羅人啊!你們要用自己的經驗去檢驗,當你們了解到,你們所聽到或所見到的,是善的、好的,然後再接受他,否則應當拒絕之〞。

 

  同樣,在《中阿含》的《求解經》中,佛陀也強調要像檢驗金子那樣去檢驗他所講的話,不要僅僅出自于對佛陀的尊重即接受他的講話。可見,佛陀,對自己的言教,都要求弟子自己去分析、去辨別、去檢驗,而不要盲從。這是因為只有弟子們審察如來的所言所行,他們才能生起真正的相信,並了解他們所追隨的導師的真正價值。那羅陀長老指出:〝一個佛教徒不是任何一本書或任何一個人的奴隸。〞〝自然地,佛教徒視佛陀為他們的權威,而佛陀自己卻揚棄一切權威。〞佛陀敦促他的弟子去尋求真理,但規勸他們不要僅僅因為即使出于至高無上的權威而去追隨他的勸說。正是為了〝請來觀察〞而不是請來信仰。

 

  有一次,一位婆羅門亘西陀,來問佛陀有關靈魂回歸大梵之婆羅門學說。佛陀反問亘西陀:〝你的婆羅門導師曾見過大梵嗎?〞亘西陀回答:沒有。那麼,婆羅門導師的導師,直到七世之前的導師,有見過大梵嗎?回答同樣是沒有。于是,佛陀說:〝如果婆羅門導師,導師的導師,一直追溯到七世之前的導師,都未見到過大梵的話,就像一個人愛上了一位鄉村姑娘,既不知道誰是這位姑娘,這位姑娘是什麼樣的,也不知道她的姓名、地址,也就像一個人在建築一條通向天堂的路,卻不知道天堂在哪裡一樣。〞

 

  這就是說,與大梵相結合的理論是荒謬的,因為婆羅門導師都沒有見過大梵,那麼,他們所講的教義不是以實際經驗為基礎,不是他們的所知所見,而只是一種傳說或傳統的信仰而已。可見佛陀多麼強調自身的實踐,由實踐而理解,由理解而信仰由信仰再更深入實踐,由深入實踐而親證親悟。這就叫〝信解行證〞。這就是從實踐出發,從實際出發(〝實際〞正是佛教的用語)。這就是佛教的科學精神啊!

 這就是說,與大梵相結合的理論是荒謬的,因為婆羅門導師都沒有見過大梵,那麼,他們所講的教義不是以實際經驗為基礎,不是他們的所知所見,而只是一種傳說或傳統的信仰而已。可見佛陀多麼強調自身的實踐,由實踐而理解,由理解而信仰,由信仰再更深入實踐,由深入實踐而親證親悟。這就叫〝信解行證〞。這就是從實踐出發,從實際出發(〝實際〞正是佛教的用語)。這就是佛教的科學精神啊!

 

這裡,佛教也把自己和其它宗教相區分了:一般宗教只重信與行,而佛教更重解與證。把信、解、行、證結合起來的,正是佛教。可見佛教合乎一般宗教,又超出一般宗教,而一般宗教,不能含攝佛教。

在佛教中,還有一個〝行者〞(實踐者)的區分:重信的〝信行人〞是鈍根,重解的〝法行人〞才是利根。願我們大家都是上上利根,都是由理解而實踐的法行人。

 

可見,由理解而實踐,這是信奉佛教的根本,是正信,也是智信。佛教之道,正信之道。

  在這裡,我想藉此機會,就佛法、科學和迷信三者的關係略談一下我的粗淺的看法。〝迷信〞這個詞兒,本來是佛教提出來的,因為佛教提倡正信,反對迷信。後來〝迷信〞這詞,被〝科學〞借用過去了。今天有了科學,很時髦,以為〝科學〞就是不迷信,這恰恰是誤解,我們〝迷信〞科學,誤解科學的人還少嗎?有很多人只是相信科學,或信仰科學,卻不是懂得科學。

  什麼是科學?可惜到目前為止,對於〝科學〞尚無一個公認的統一的定義。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學者,對〝科學〞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愛因斯坦說:〝對於科學,就我們的目的而論,不妨把它定義為‘尋求我們感覺經驗之間規律性關係的有條理的思想’。〞《辭海》中說:〝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前蘇聯《大百科全書》中說:〝科學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歷史地形成的和不斷發展的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及其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科學是對現實世界規律的不斷深入的認識過程。〞實際上,科學包括了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實踐、科學發現和科學理論(原理)。科學精神就是實事求是,以事實發現和實驗結果為基礎,不承認任何權威,永遠是挑戰自我,勇於探索。從客觀認知中發現規律,提出理論。科學理論一旦建立,必須滿足這樣的原則:無論何時何地何人,只要在相同的前提(實驗)條件下,執行相同的操作,必然得到相同的結論。這可以簡單地稱作重複驗證性。很明顯,這個基本原則,正好體現了我在前面對佛法所述的五個特徵,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恒久性和可證性。由上所述,科學是徹底的反對迷信,當然也包括了對科學家的迷信和對科學原理的迷信。牛頓力學是最著名的科學原理之一,然而它在粒子層面的物質世界裏,不符合客觀事實,因此它被推翻了。科學方法的一個最大特色,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儘管合格的科學工作者都秉承科學精神,摒棄任何的迷信,但是老百姓卻容易在輝煌的科學成就面前,產生對科學的迷信。這其實是對科學的最大誤解。通常老百姓口中的科學,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了,它往往是指科學應用,高科技產品,或者通過技術手段獲得的結果。所以一般意思下的科學,應該是包括了科學理論和科學應用兩大類。科學應用也稱為科學技術,它把深奧的理論轉化成可以為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巨大方便的科技產品。由於這些科技產品,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我們就開始產生崇拜科學的心態。這種崇拜,既來自對科學的力量的震撼,也來自對科學核心理論的無知。還是這一句話,無知導致迷信科學家的工作就是探索目前科學還沒有認知的客觀現象,或者說開拓科學知識的前沿。這樣,科學就有了兩大類,一叫純科學,或叫理論科學。一叫應用科學。純科學這一部份,外行人是無法明白的,只有少數的科學精英才能弄明白。比如說,光是什麼?到今天也沒有人說得清。有人說是波,有人說是粒子,有人說是光子流,有人說,三者都是。到底是什麼?不知道,當然,還在繼續探索,科學家必然要尊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精神,這才是科學精神。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有許許多多的暗物質(包括俗稱的黑洞),這是目前最高級的科學儀器都無法觀察到的〝存在〞,而這些暗物質,據說,構成了我們這個宇宙的百分之九十六。也就是說,目前我們能夠觀察到的,僅僅是只有可憐的百分之四。這些暗物質內部引力極高,任何東西都出不來,就連光也出不來。你能明白這個嗎?有科學家說,因為黑洞裡的物質、能量,都被壓縮到了一個難以形容的密度,為了解釋這一點,他們打了一個比喻,說美國紐約的帝國大廈102層,如果把它的空間全部擠出來,那它的質量和能量,將被壓縮到只有一枚縫衣針那麼大小。一座102層的摩天大樓,到了宇宙的黑洞裡,就壓縮成一根針了。你能理解嗎?難怪英國著名科學家亞瑟埃丁頓爵士(Sir Arthur Eddington)(他是最早能完全理解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人士之一,也因為他是第一位提出並演示相對論的驗證方法而獲封為爵士),公開說:〝科學無法直接帶領人類到達到真理,它只能把他們帶進一個符號的影子世界(a shadow world of symbols)。〞亞瑟埃丁頓稱此為一個符號的影子世界,或一個影子的符號世界。這話出自一位世界著名科學家之口,這難道是他隨便說說而已的嗎?

  回到我們的現實中,今天,給人類帶來許多便利,使人類物質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是應用科學,也就是技術成果。技術被利用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從自然世界裡的人,現在要變成一個科學化世界的人了。問題,也就越來越多了。一個很健康、很正常的人,本來什麼問題也沒有,但一次例行健康檢查,忽然發現內臟某一器官,出現了陰影。再查,說是腫塊。而且,沒有什麼特效藥可治。又說,這種腫瘤,存活率極低。這一下,這個人似乎距離死期不遠了,全家心惶惶,本人更是戰慄不已。最後,唯一的辦法,就是上手術台,開刀,切除腫塊。經過家屬簽字、麻醉、切開。阿彌陀佛,什麼也沒有發現。腫塊根本沒有,再縫起來。這樣的醫療報告還少嗎?這叫相信科學?還是迷信科學?再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規模化、電器化、機械化、電子化,一系列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空氣污染、地球暖化,溫室效應,冰川融化、全球氣候不正常。這是怎麼來的?後果將是怎樣?科學家都清楚,你,我,可能都不清楚。電視,是科學技術產品,但是電視的內容,什麼異想天開的情節都有,為了享樂,追求個人欲望,吃喝玩樂,一己私利,什麼手段都使得出,這對我們的兒童、年輕人的影響還小嗎?人的存在,本來有兩個部份,物質的身體與人的心靈世界(佛家叫〝色法、心法〞)。身體這一部份,都可以由技術來解決,什麼器官移植、人工心臟、人工肺、人工腎、人工胃、人工腸,但是,您能裝一個人工心靈嗎?現在還有基因改造,老鼠不怕猫了,人也可以複製出來。科學能把〝假〞的變成〝真〞的,你相信不相信呢?西方有一則著名的故事,教人警惕那些反覆實驗的結果,這也是西方哲學家開玩笑時常用來作比喻的。叫〝布朗與雞〞:

 

  

  每天早晨,雞看見布朗,總見他拿著食物來喂它們。每天如此,天天如此。這是反覆實驗的結果。於是,雞相信說:看見布朗,就有得吃。雞發現了〝看見布朗=獲得食物〞這條定理。但是,終於有一天,雞看見布朗來了,他手裡拿著一把刀。於是,這條定理變成了〝看見布朗=變成食物〞。

  

  這則著名故事,我借用過來,可以說,對於那些〝科學迷〞或〝科學蒙昧無知〞的人來說,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佛學為什麼講〝破執〞、〝破相〞的原理了。

 

四、    佛教信的是三寶

     信仰佛教不是信仰鬼神,對鬼神的信仰、崇拜,是民間仰,不是佛教信仰。民間信仰,是民俗的宗教現象,與佛教無關。

  信仰佛教必須三寶具足。佛寶,是福德、智慧、覺行圓滿的人,首先是我們的世尊,創設佛教的教祖釋迦牟尼

  法寶,是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是佛陀所說的真理,在文字上就是經律論三藏。以及歷代祖師遺留下來的大量注釋、語錄和文獻。

  僧寶,是正在修學佛法,幫助他人修學佛法,護持他人修學佛法的人,包括菩薩、阿羅漢、出家二眾和受過五戒菩薩戒的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

  僧寶是老師,法寶是教材,佛寶是發現宇宙人間真理和留下教材的導師。

  只有信仰三寶,才是真正的信仰佛教。

 

  如果有人說,只信佛,不信法,不信僧,那麼,這與信神有什麼區別?如果有人說,只信法,那麼就是一個只追求知識,只做學問的研究者了。如果有人說,我只信僧,那麼,他和認乾爹、拜乾娘有什麼區別?沒有佛,哪有佛教?沒有法,佛教的真理在哪裡?沒有僧,佛教的住世和弘傳靠何人?所以,一體佛法僧是三寶,不可分離。佛陀住世,信徒以佛陀為皈依的中心。佛陀滅度後,信眾以僧團為皈依的中心。而佛教又主張〝依法不依人〞,所以依正法,依三寶,這才是佛教的信。佛教徒一般不自稱佛教徒,而自稱三寶弟子,也就是這個緣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勤珍 的頭像
    黃勤珍

    悟徹人生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