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無形,卻也無處不在

  在你的窗前,有一棵樹。你看著它春天綠了,秋天凋零了,冬天,葉落滿地。但是,你不一定會看到它還會有什麼別的暗示,甚至它有讓你吃驚的生命力呢。對於一塊橡膠,你可能看到它,只是一塊橡膠,想不到在萬一有別的什麼用途時,它可能還會有其他意想不到的用處。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Ellen Langer發現,能不能利用身邊最平凡不過的東西,去發揮出最不平凡的用途來,這和人們如何認識周圍的事物有很密切的關係。徐州經貿易學院有位 劉燕敏 老師,竟從一個寺院的一棵銀杏樹說出了一番人生大道理的故事來:

 

    某寺院有兩棵樹,一棵是高大挺拔的銀杏,一棵是幹朽瘦弱的女貞。它們之間有一根粗黑的單杠,女貞樹那端用螺絲和鐵箍固定在樹幹上,銀杏這端則直插樹中。

      平時,這兒雖遊人如織,但很少有人注意。直到寫有生命樹的一塊牌子掛在銀杏樹上,它才成為寺院的一道風景。

    原來,上世紀六十年代這個寺院曾被接管過,所有的房舍都被改做了囚室,專門關押那些被打倒的人。據說在這兒關押過的人很少有活著出去的,因為這個地方的改造力度比其他地方都嚴厲。然而,有一個人,雖在這兒蹲了十二年監獄,卻站著出去了,這個人就是這個市的老市長。

    起初,人們都以為他是因為對正義充滿信念才活下來的,然而在非正式場合,他總是說,是一棵樹救了他,這棵樹就是寺院裡的那棵銀杏。

   他進來的時候,那棵樹有茶杯那麼粗,正對著囚室的窗口。有一天,看管他的人在這棵樹與女貞樹之間架了一根系沙袋用的單杠。起初鐵箍是緊緊勒在銀杏樹上的,第二年樹長粗了就勒出一道溝,三年後一半的鐵箍勒進了樹裏。被囚已近四年且經常挨打和批鬥的老市長正被折磨得萬念俱灰。他看到這圈鐵箍,心想明年這棵樹的生命也許就要結束了。

    然而,就在第五年的春天到來時,那棵銀杏樹的生命不僅沒有結束,而且還把那個鐵箍完全吞了進去。後來,老市長回憶說,面對此情此景,我也能平靜地對待囚禁中的生活了。

    在人的一生中,有時會遇到一些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情,它們不是貧困,也不是疾病,而是外界強加給你的一種桎梏,這種桎梏有時是偏見和歧視,有時是打擊和嘲諷,有時是壓迫和摧殘,它們象勒在樹上的鐵箍一樣緊緊地勒住你,讓你無處可逃,揮之不去。面對這種遭遇,人最容易心灰意冷,最容易失去信念,最容易厭棄生命。然而,你不能否認,這種桎梏有時也是人生的一枚試金石,在這枚試金石下,強者讓桎梏在自己的生命中淹沒,弱者則讓生命在桎梏中枯萎。

 

  這棵銀杏樹,容納了、吃下了那個鐵箍,老市長也容納了、吃下了命運對他的不公。老市長活了下來,站著走了出去。

 

  國外有研究人員,在進行一項偽稱為處理壓力的心理實驗中,要求參加實驗的大學生,把携來的私人物件,全都留在實驗室外,也就是,不帶任何東西,空手而入。然後,桌上放了三件東西。其中一件,是一塊黑橡膠。在介紹這塊橡膠時,對第一組學生說:〝這是一枚準確推進器〞。對第二組學生說:〝這可能是一枚準確推進器。〞對第三組說:〝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接著讓學生回答有關這三件東西的問題。學生把答案填妥後,突然假作驚惶,抱歉的說:〝剛才的提示是錯的,請大家把答案要填寫在另一個欄目中,可是,現在所有的答案紙都已用完了,無法再提供紙張。而實驗室內,既沒有橡皮,又不能把已填寫好的答案刪掉,請問這些學生,你該如何是好呢?

  對於第一組的學生,只記住了那塊橡膠是準確推進器,雖然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準確推進器,但對這塊橡膠的用途,已有了定論,以為它只能作推進器使用。在這樣的思維下,只有很少的學生想到,那塊橡膠,也許可以充作橡皮,能擦掉問卷紙上的鉛筆答案,重新寫過。

  對第二組學生,因為只說可能是準確推進器,不是定論,學生會想到,這橡膠,也可能有別的用途。所以,想到用這塊橡膠來作橡皮用的,就比第一組的人多了。

  第三組,因為說不知道那塊橡膠是什麼,於是,大多數人想,這倒可以用來當作橡皮的吧。所以,這一組的人,差不多都擦掉了原答案,重新填寫了。

  這個實驗很有趣。說明一個人,對外界事物如果有了固定的確認的特性、用途,他就被局限住了,對於它是否還有其它功用,就產生了盲點,或者,根本就不承認它還有別的用途。這正同我們佛家所說的〝無常〞、〝無我〞不謀而合。萬事萬物沒有固定不變的定性。它,可能是它,又可能不是它。你參悟到這一點,便有了大智慧了。你若固執於名相,認為它,只是它,不可能是別的什麼,這種〝我執〞、〝法執〞,真的就把你的創意、創造力完全窒息了。

  一個人,把事物看死,看得不可更改,看成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怎麼也不肯改變自己看法的時候,這種人往往在做決定或與他人交往中,比較偏執,你很難說服他。如果一個人懂得〝無我〞,世事本無常,生活往往不如自己所料,好不一定是好,壞不一定是壞。對事對人,不能草率地妄下判斷。那麼,這種人,包容心大,心胸寬厚,不但容易與人相處,作決定,作選擇,也比較容易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三思而後行。這種人的創意或創造力,就一定高於前一種人。

  李白從床前明月光,跳過這月光,想到了〝地上霜〞,再跳過地上霜,竟然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故鄉。杜牧從江底沉沙中的〝鐵戟〞,跳過沉沙,也跳過戟,想到了600年前的那場赤壁之戰,又跳過強弱懸殊的曹劉孫三家兵力,想到了東風,還竟然想到了另一個不是不可能:江東二喬成了鎖在銅雀台內的戰利品呢!詩人的思維,從來不偏執於一隅,從來不凝固於一點,才成就了流傳千古、膾灸人口、啟人深思的瑰麗詩篇。再說一個例子:愛因斯坦16歲時,在一次思維實驗中,他假設自己正乘著一束光線,以每秒186千哩的速度飛馳,他在御光急飛之際,感受到一種恆定性空間擺動,彷彿跟當年盛行的電磁波傳播光學理論中所描述的擺動不同,這使他靈機一動,得出了相對論的雛形。他不在當時已有的理論模式中思考,而是開放自己、開放想像,跳出固定的模式,作出新穎的假設。有什麼不可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普通的具體的行為法則,是可以指導、引導人的行為、行動的。但那不是永恆的法則。一般的命名,是可以標誌某一事物的,但不能來標誌永恆。)老子的智慧和佛家〝緣起性空〞、〝諸法無我〞、〝諸行無常〞的智慧,不都是燭照人生、洞明人生、啟示人生的心靈之光麼!

  創意無形,卻也無處不在。因為心光無處不在,智光無處不在。

 

作者簡介

  

  覺真法師,江蘇南通人,生於1933年。兒時出家,童真入道。早年畢業于上海靜安佛學院,後遊學多所高校,具教授學銜。曾隨恩師茗山長老講學于蘇、滬、浙、粵、星等地。原任潮州嶺東佛學院副院長、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副院長,現任香港佛教聯合會宗教事務監督。來港前曾兼任內地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近年在北京、上海、山西、廣州、杭州、成都等地高校的講學中,他的〝佛教文化與企業家精神〞系列講座,是最受歡迎的課程。他的著作(含合著)已出版14種,海內外發表文章約200多萬字。

法師示範靜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