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尹衍樑 沒有天花板的企業家之一
>
作者:彭杏珠
>
出處:2013年3月號《遠見雜誌》 第321期
> 2009年10月4日,頂新集團大董魏應州的小兒子魏宏丞結婚,
席開132桌,賓客雲集達1700人,堪稱世紀婚禮。
> 月餘後的某個週末夜,在台北世貿聯誼社裡,潤泰集團總
裁尹衍樑獨子尹崇堯娶媳婦,席開一桌,只宴請雙方家長與至親
。集團員工上班拿到巧克力後,才知道原來總裁兒子結婚了。
> 這就是尹衍樑。 今年63歲的他已是兩岸知名的企業家、媒
體關注的焦點,但是他卻坦承,一看到媒體與攝影機就有恐懼症
。最喜歡的是隱於幕後,自由自在,享受路邊攤吃小吃的樂趣。
> 因為低調所以神祕,外界對他總有無限想像。當他2011年
底承諾捐出95%的財產,今年創辦獎金比諾貝爾獎更高的唐獎時
,許多人不免感到驚訝。
> 但是了解他的人一點都不詫異。被尹衍樑視為大哥的陽明
大學榮譽教授張心湜說:「20年前就知道他要設東方的諾貝爾獎
,他也常講留太多錢會害了子孫。講這麼久,現在才做,外界很
驚奇,但我已經聽許多年了。」
>
> 特立獨行 興趣包羅萬象
> 尹衍樑的確是很特立獨行的企業家。
> 照理說,愈親近他應該會更了解他。認識他20幾年的朋友
卻說,「他像大英百科全書浩瀚無邊,無法只用幾句話形容,很
難歸類成哪一種人。」因為他對事物充滿好奇,興趣包羅萬象,
至今仍大量閱讀學習。
> 在尹衍樑台北總部辦公室的後方有一個不小的藏書室,仿
照圖書館滾筒式的書架上貼有編號,從天文歷史地理到機械土木
、醫療化學、甚至連漫畫書、小孩看的科普書,應有盡有。
> 幾乎拜訪過他的人都會意外拿到他當時正在閱讀、又喜愛
的書。近期他最常送的是《萬病之王》《源場》兩本書。前一本
是講癌症,後一本是講物理和化學的超自然現象。
> 最近在辦公桌邊還放著一整套日本的料理漫畫《築地魚河
岸三代目》,每次吃完飯後總會翻看個5分鐘,了解怎麼切魚,
新鮮不新鮮,看得盡興的他說:「哇,很有趣呢。」
> 尹衍樑好奇、愛嘗鮮,只要察覺新玩意兒,就會問個不停
。也常網購新奇商品,例如搖槳像魚鰭的船。甚至Facebook剛盛
行,他就用真實姓名註冊,沒想到第一天就爆量塞車,讓他見識
到鄉民的力量,請工程師刪除都刪不了,從此不敢再上網貼文。
> 不僅愛讀書,也給人融會貫通的印象。「不要以為他只懂
皮毛,懂得實在太多了,我跟他層次差太遠,根本不敢跟他聊,
」15年好友、擁有美國西北大學土木工程博士學位的公共工程委
員會主委陳振川說。
> 身為企業家二代,尹衍樑的成長過程,並非一路平順,有
過放蕩的歲月。
> 由於父親尹書田「棒下出孝子」的嚴厲管教方式,讓他走
入叛逆的荒唐年少。1964年10月,14歲被送到彰化進德中學「管
訓班」讀書,經當時老師、現任立法院長王金平開導而轉性;26
歲對鑽研學問產生興趣;1982年,32歲,從台大商學研究所畢業。
> 拿到博士,父親感動落淚 1986年,36歲的尹衍樑取得政大
企管博士學位。父親在台下老淚縱橫,站在台上的他也紅著眼眶
,百感交集。「當年父親對我哭,因為我是不良少年;現在對我
哭,因為我是博士,」他回憶。
> 接手潤泰紡織後,他將事業體擴大到涵蓋營建、流通、金
融、生技等的台灣第九大企業集團。
> 儘管已是總資產2.2兆的潤泰集團總裁,名片上面印的卻是
尹衍樑博士、台灣大學教授與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低調到完
全看不到潤泰的影子。
> 原來經商只是他獲取資源的必要手段,他的最愛不是事業
,而是機械土木、醫學與教育。「土木是我的工作,也是最愛,
」他在接受《遠見》專訪時說。
> 從小在紡織廠長大,喜歡拆拆裝裝,最常拆的是鬧鐘,常
拆散一地,被母親訓誡。但是12歲那年,最後一個被拆掉的鬧鐘
,他終於憑本事拼回去了,「拆的時候只要記得順序、記得角度
就可以了,」他說明拆裝的訣竅。
>
> 企管博士卻當上土木系教授
> 甚至還將機械土木的興趣投射到事業上,在1995年創立了
潤弘精密,至今個人發明的專利就達到400餘項,例如預鑄複合
工法,因此獲選為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
士,並贏得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頒贈產業研發成就獎
。他的辦公室內擺滿各式各樣獎座。帶訪客參觀時,他笑著說,
「這座是俄羅斯工程院發出的第9面,鑲有紅寶石,很重。」「
這是號稱美國工程土木奧斯卡的獎,我是第11名得獎人,前面10
名全是美國人,我是唯一的亞洲人,得這些獎表示發明的工程法
能拓展到其他國家。」沒有工程學歷,他靠著多年實務鑽營,跨
過學術界的森嚴門檻。2004年,尹衍樑通過台大土木系、工學院
、校方層層的審核,當上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驚訝各界。
> 「他拿企管博士學位,卻當上土木系教授,是台灣企業家
第一人,」陳振川說,尹衍樑相當引以為榮。
> 至今,他仍維持每週三、四與團隊召開規畫設計與創新研
發會議,因此被稱為潤弘精密的總工程師。而且將每個案子視為
藝術品創作,不喜歡的案子不接、企業主理念不合也不接,對於
認同的案子,即便賠錢也要做到盡善盡美。
> 2003年,時任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翁啟惠剛好委託
潤弘蓋實驗室,他每天到工地巡視,都看到一個人在指揮調度,
沒想到那個帶著安全帽的工頭竟然就是尹衍樑。現任中研院院長
翁啟惠回憶說:「他對我說會漏水的不叫工程,我印象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