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覺歸真
真正的國學在哪裡?--覺真長老
這道題目,是我與《新財富》雜誌編者聊天時,聊出來的。聊能出題目,出思路,出火花,出情真意切的筆墨。
國學,僅僅是三字經、弟子規、穿漢服、吟古詩嗎?
中國人,有名字。這個名與字,就有講究了。我師父茗公上人,不僅是一位講經說法的高僧,而且也是一位詩詞、楹聯、書法兼擅的大家。他一見我,說:〝我知道你會來,我已替你把名字取好了。你法名乘幻,字覺真〞。一句話,說清楚了:名是名,字是字。名是字派,是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的傳承。我們的字派:〝大乘覲妙法〞。我師父大鑫,大字輩。我是乘,名乘幻。我的徒弟,就是覲字輩。……在中國,生下了兒子,名是父親給的。當然也是由該姓該宗的字派來命名的。字,也稱表字,或冠字。男子二十而冠,二十冠後,再取一個別名,稱字,也稱別字。名是父母叫的,朋友之間都以字相稱呼。字,又可以叫〝號〞。自己取的,叫〝自號〞。另取一個,也叫〝別號〞,或〝外號〞。孔子,名丘,字仲尼。他自稱〝丘〞,別人尊稱〝仲尼〞。諸葛亮,名亮,字孔明。他自稱亮,別人都稱他孔明。這個〝名、字、號〞,是中國人獨有的。也很有講究。是真正的國學吧。
我們佛教儀規中,坐在正中的主法大和尚,雙手捧著一柄〝如意〞。這個〝如意〞,又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古代達官貴人,都會手捧如意的。它的來源,是搔癢。到了天氣炎熱,背上很癢,這柄如意就解決問題了,最早就是從搔癢來的。年幼晚輩,來拜見長者,長者為了表示親熱,就用如意在後輩的頭上或額前,輕輕敲叩,以示祝福,於是,如意,又成了吉祥物。這柄如意就有了四個內涵:①尊貴,只有尊者才用。②背上癢了,不求人,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這不是如意嗎?③可以祝福晚輩,祝福他人。④成了吉祥物,又叫吉祥如意。這是不是國學呀?
佛教對民族團結,安撫蒙藏起了很大作用,所以清朝信佛。佛教的掛珠傳統,也到了朝廷。大臣胸前也都垂掛朝珠108顆。戴珠上殿時,右手拇指和食指輕捏朝珠最下端的隔珠,既示莊重,亦表誠敬,這與大和尚上殿時掛珠一樣。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已很難分隔了。
古代臣子面君,要跪拜如儀,三呼萬歲、萬歲、萬萬歲。三呼,顯然是錯了,應是〝山呼〞。人生百年,誰能萬歲?於事於理皆不符。皇帝想的是天下,是他的〝江山永保〞,要對得起列祖列宗,要為子孫後代著想,所以〝山乎萬歲〞的山,是江山,是山河大地,這不是個人生命的長命萬歲,而是江山鞏固,永保千年萬年。這個〝山〞的含義,才是真正的國學。
古時候,男人的美稱是〝子〞。這個〝子〞,有三解:一指地位,公、侯、伯、子、男,這是爵位,是社會領導人,是諸侯,是貴族。二指德,在歷史上,他們以德立言,以德榮宗,所以冠上了姓,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孫子,後來的程子、朱子,等等。三指老師,是弟子對老師的尊稱,也稱〝夫子〞。許廣平稱魯迅夫子,那是學生許 廣平對 老師魯迅的稱謂。《論語》中稱孔子為子,多是學生在老師面前的尊稱,而學生之間互相在背 後稱呼 老師則多稱〝夫子〞。《論語》中有400多個〝子曰〞。子曰,即我的老師說。這是弟子親 聞目睹 老師對學生所講的實錄,所以叫語錄體記言。講國學,能不知曉這些嗎?
西方的科學發展了,近代史上中國科學的發展是落後了。但這不等於中國古代就沒有科學研究。比如,你要懂得歐洲化學的源頭,最好先懂得中國晉代的葛洪。 林語堂 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要懂得中國古代科學的地位與價值,最好去問問李約瑟(Josehp Needham),李約瑟是最佩服漢朝張衡,宋朝沈括的人。要談中國古代的醫學、數學、天文、物理、化學等等發明、創造,就非去了解一下李約瑟不可,因為他有雄厚的西方科學知識做基礎,能與中國古代的成就作最精細的比較。比如:歐洲的化學源於十五、十六世紀的點金術,那時歐洲的點金術,是通過阿拉伯的點金術直承葛洪之餘緒。在李約瑟的研究中,不僅指出葛洪(281~341)才是古代論述物質構成的理論先驅,而且是化學實驗與化學工程的真正源頭。據說,李約瑟在他所著《中國的科學及文明》(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一書的第四冊中,講到中國古化的物理聲光(墨子的光學、黃鐘大呂的聲學)以及磁電工程(宋朝各種指南針的製造,漢朝的磁勺產品等等)
李約瑟的研究也讓我們看到了世界正睜大眼睛來驚異於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呢。那麼,墨子、樂記、樂府、樂經、樂律乃至沈括的《夢溪筆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你能說那不是我們的國學嗎?
今天報載一則河南安陽考古挖掘曹操高陵的消息,重點指出大家都關注陵墓中掘出的陪葬品。據稱,曹操嘴中含著一顆翡翠珠,預估價值逾一千萬元人民幣。考古學家證實,這顆翡翠珠是曹操高陵中最珍貴的出土文物。此珠,從2號墓中掘出,原被泥土覆蓋,才沒有被盜墓者劫走。專家指:翡翠分玻璃種和冰糖種。玻璃種質地清澈,極少石紋,這次出土的翡翠珠,正是這一玻璃種,是翡翠中的極品。此珠,是曹操下葬前口含之物。
死後含珠早有記載。《莊子》外物篇有四句詩:〝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佈施,死何含珠為?〞青青的麥穗,生長在高高山坡上,生前不行善佈施,死了又何必要含珠呢?這說明中國古代人死後有含珠的禮俗。中國人懷念祖先,有一名言:〝慎終追遠〞。這個〝終〞字面上看,是命終,是死亡,但還有更深的含義在。〝終〞,是臨終前嚥下的最後一口氣,發喪的訃文中,例有〝親視含殮〞一語。這個〝含〞,才是終,終結。即先人嚥下最後一口氣,要將準備好的一顆明珠(或一塊美玉,或一枚銅錢)放進死者的舌頭上,含住。這是為了讓父母(死者)臨終前最後一口氣從嘴裡吐出來,子孫就有福了。如果最後一口氣嚥回肚子,子孫就無福。子孫要〝慎終〞,正在親自放進珠、玉,親視含殮,謹慎地親見父母臨終一口氣從嘴裡吐了出來,庇蔭後代子孫。這就是含珠的來源。當然,皇家、貴族、富人,含的是珠,是玉,貧寒之家,就只能含一枚銅錢,或者一絲紅線吧。曹操含的這一顆玻璃種翡翠珠,從照片看,雖歷經1800年,依然熠熠明輝,玲瓏剔透,真正不可思議。
什麼是國學?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國之學。
國學在哪裡?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還未注意到的地方。國學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