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水月--佛語典故  作者:文心

 

鏡花水月,又作「水月鏡花」。佛教主張世間萬物皆是

因緣假合所現,沒有一真實常存的實體,故以鏡花水月

來闡明此理。是佛經中常用以教示諸法皆空與人生無常

之十種譬喻之一,《大般若經》、《大智度論》等經論

記載有十喻:幻事、陽燄、夢境、鏡影、乾闥婆城

(海市蜃樓)、聲響、水月、浮浪、虛空花、旋火輪。

此「鏡影」,係指鏡中影像,是眾多因緣、條件聚合的

當下所顯現,乃暫時存在,既不是實有,卻又朗朗可見

;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故無智的凡夫,將假有的權勢、

財富、名利等等執持為實有,心生分別計較,進而產生

種種煩惱。智者深知鏡中像無有實體,故雖見聞卻不執

著,此謂「鏡中像喻」。

「空花」,是指虛空花,因眼疾而昏花,故於空中所見

皆成種種如花狀的幻象。以此譬喻世界虛幻不實,唯有

徹悟的淨眼觀察,方能遠離貪染執著。

「水月」,是指月亮在水中所現之月影,然而水中之月

並無實體可言(一如諸法無自性、無實體)。以此比喻

凡夫執著於諸法實有,若能觀一切如水月皆無自性,便

可去除妄想染著。故有「水中月喻」,即是說明「月在

虛空,影現於水」,切勿妄執水中月影為實有。

因此,後世取其「空幻不實在」之義,或稱「鏡中花、

水中月」,泛指虛幻中的美好景象,或譬喻幻化不可捉

摸的事物。

由此可知,「鏡花水月」於佛教經論中,意在說明世間

諸法皆是虛幻不實的景象,只因吾人妄想分別,豈有真

實之相可言?依《金剛經解義》言:「如來所說實相,

總屬鏡花水月,豈真有實相之可名哉?」

又如《圓覺經析義疏》所說:「從此建水月道場,作空

花佛事,度如幻眾生,莊嚴陽燄佛國,成就夢中菩提。」

現今佛教舉辦的各種懺儀佛事,主要是透過外在的法會

形式,令信眾懂得反觀自照,尋找內在的清淨自性,引

導我們走向修行的方便道!若是心外求法,執虛為實,

就像「水中月影鏡中花」,徒增無法割捨的渴愛,離解

脫道是漸行漸遠,唯有「悟得本來無一物」,即知「靈

台只在此心中」!人間福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