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法寶節 吃臘八粥的由來/苗方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尚未成道仍是悉達多太子時,
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麥,淡泊物質以求道。
漸漸地太子覺悟到:世間的人追逐物欲,沉迷於聲色犬馬
之中,過份享樂固然不易達到解脫大道,但如果執著於苦
行,徒使身心受苦,形同枯木死灰,也無法證悟菩提,最
好是捨棄苦樂二邊,過著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才能近趨
解脫大道。
於是,悉達多太子離開苦行林,走到尼連禪河,讓清淨的
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但太子因飢餓疲憊竟倒在尼連禪河
邊,被經過的牧羊女難陀波羅看到,並施以乳糜供養。
太子飲後,五體通暢,逐漸恢復氣力。於是涉河過岸,走
到伽耶山一棵繁茂的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發願說︰「若不
成佛,誓不起此座。」終於在 農曆十二月初八 日夜睹明
星而開悟證道,成就正等正覺,即為「釋迦牟尼佛」,遂
有佛法在人間傳播,世稱「佛陀成道紀念日」或「
法寶節」。
我國佛教徒仿牧女供佛以乳糜之典故,於每年「佛陀成道日」,
以白米、青江菜、紅蘿蔔、白果、豆腐(或油豆腐)、
芋頭、花生(或黃豆)、蓮子等八味料,適量配比熬成粥
供佛,稱為「臘八粥」,演變至今成為華人民間習俗,祈
安賀歲。
沿傳至今,每年恭逢「佛陀成道日」,佛光山及各佛教團
體,秉承大陸佛教叢林規矩,將至少八種食材熬煮的臘八
粥送往信徒家中,以及各政府機關、學校、安養院、醫院
、慈善團體等,有些地方更以戲劇表演方式為大眾說明節
日緣起,藉以宣揚佛陀成道、說法度眾的悲心,分享佛教
徒慶祝佛陀成道、緬懷佛陀的精神。轉載人間福報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