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

 

編著\文心工作室

 

【《昭明文選》經典名句】

名句誕生

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竄首陽,老聃伏柱史。

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

──東晉‧王康琚‧〈反招隱詩〉讀懂名句

程度較低的隱士隱居在人煙稀少的地方,程度較高的隱士

則隱居在公眾場所裡。

 

伯夷逃亡到首陽山隱居,老子也曾潛藏在朝廷任職。

過去在太平盛世裡,也有巢父隱居築巢於樹。

如今雖然是聖明時代,但難道就沒有隱居在林中的人嗎?

 

文章背景

這首王康琚所寫的〈反招隱〉詩相當特別,被《昭明文選》

歸目於反招隱類,在這個類別中也就僅錄這首,足見仕與

隱的問題在魏晉南北朝的重要性。

王康琚是晉朝人,他的生平事蹟不詳,唯一留下的作品就

只有這首〈反招隱〉詩。

 

所謂反招隱,望文生義也約略可知是與招隱相反的意思,

而招隱是什麼呢?在《昭明文選》中也有一類以「招隱」

為題的詩文,招隱即是要人從滾滾紅塵中解脫,歸隱山林;

反之,反招隱即是對於這種避世清修的處事態度提出疑義。

 

王康琚進一步指出所謂隱士,應當是「歸來安所期?

與物齊終始。」

(歸隱的期望是什麼呢?就是要和萬物一起遵循著共相始

終的自然之道。)

 

王康琚這首詩,能在歷史長河中一枝獨秀,正在於此,認

為無論當官或是歸隱,都只需要順應本性,即可達於道。

名句故事

 

王康琚將一般認為是隱逸的方式視為「小隱」,而將身

俗世卻能靜心修行的隱者歸為「大隱」。小隱與大隱不僅

是程度高下之別,亦牽涉到隱逸者超脫凡間束縛的層次。

王康琚之所以與一般見解不同,故意以「大隱」推翻既有

認同的「小隱」,自有其歷史背景。

從東漢末三國以來,玄學玄風盛行文壇,不少有志者為通

達曉理紛紛隱居山林,藉由少欲來尋找解脫之道。

但在這種風潮下,也有不少掛羊頭賣狗肉者,只是為了博

得世俗高名而矯情隱逸。

王康琚否定這種假隱士的行徑,而認為只要心懷玄遠,與

物終始,隱或不隱的外在表現並不重要。

王康琚在詩中也舉例說明,如隱逸始祖伯夷因為不想侍

奉異朝政權,不得已才逃竄山林,採蕨類為生,最後餓

死首陽山。處於亂世的老子雖然最後瀟灑頓隱,但年少

時也曾經進入宮廷擔任吏職。太平盛世也會出現如堯舜

時代的巢父,不顧世俗眼光隱居樹林,所以誰說盛明之

世就不能隱居呢?

作者在此闡述了隱逸並非特殊情態,而是盛亂之際都有

可能出現的現象,重點在於「推分得天和,矯性失至理」

(順應本分才能體會自然之道,刻意矯飾自己性情反而

偏離正道),所以不必逼迫自己去處在惡劣的環境中,

才以為是真正的隱居之地。

新新名句

王康琚所言「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簡單來說就是

只要內心是隱居情懷,不論任何環境都能修道。此說應有

魏晉以降士人的共鳴,東晉郭象注解《莊子‧讓王》「身

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時,曾言:「夫聖人雖在

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由此建立了隱居的

「身心分離說」,並普受世人的接納。

到了唐代,又加上南宗禪「平常心是道」觀念的影響,主

張身心合一,認為修養應該是身心雖俱在朝市,仍可得閒

適之情。這種觀念大顯於白居易的詩〈中隱〉:「大隱住

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

隱,隱在留司官。」將仕隱之間的關係釐清得更為透澈。

白居易企圖以「中隱說」來融會貫通大隱與小隱,他認為

處於喧囂朝市的大隱難以清靜;而處於山林的歸隱又太刻

苦冷清,不如中隱最好,既可有隱逸之情,亦能為官施展

抱負,藉此鼓勵居於官場的士人亦不忘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