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果樂--長老隨時都保持快樂的心境
周邊的人很容易被感染到--什麼是快樂...
《心的大學》之十九
覺真法師:體悟人生53問
9. 你如何看待命運?
他為我算命,每年都批下四句詩來。回頭看他的詩句,可謂十分準確。可是,結語:壽蔔六十三。也就是,我只有六十三歲的現世生命;然而,我今天七十五歲了,身體還算可以,每天依然步行上班。
李:看到這個題目,我想除了愛情,最多人想知道的,
應該是自己的命運。身邊的朋友對自己的遭遇會說是
“註定的”,我自己認為那不是的,沒有“註定的”,
不是因為你做了某事,何來這樣的結果?只是他可能已
經記不起了。法師,你如何看命運?如何看“註定的”
這三個字?
覺真:我尊重和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尊重陰陽五
行學說,尊重《易經》傳統之理,尊重祖傳的一切文
化遺產。但是,佛家不提倡算命、打卦、看風水、
求籤、巫術或通靈等等,因為佛教的根本理論是“緣
起性空”。一切由緣而起,由緣而散,由緣而生,由
緣而滅。緣,即各種“條件”;條件與條件之間產生
了會合、聯繫,產生了作用,這就是“關係”。
所以“條件”與“關係”,就叫“眾緣聚合”。事物
由於眾緣聚合,事物才能產生。佛教的“緣起論”,
我們也可叫作“條件論”、“關係論”。天地萬物,
世界萬事,客觀存在,一切的一切,皆由緣而起,緣
生則生,緣散則散。
所以,現象為有,本質為“空”。空,不是無,不是
一無所有,而是無自主性(事物彼此聯繫,相依相存,
無獨立存在、孤立存在的主體)、無獨存性(不能單
獨存在)、無恒常性(事物不能恒久,永遠處於發展
變化之中)。
所以,“諸法無我”(一切事物,沒有獨立自存的主
體,沒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主宰者、主事者)、“諸行
無常”(一切發展變化的事物,都不能恒久、恒常。)
李:法師,這個我明白的。就像今天我能夠做出一道
好味的菜肴,如果明天我一個不留神,買了不好的食
材,我所做的菜肴便會不好吃了,這不是“註定的”,
而只是我的“不留神”。宿命總和算命有著密切的關
係,因為如果是宿命,便一切可知了。那麼你有沒有
試過算命?
如何看“應得的”這三個字?
覺真:根據“緣起論”這根本學說,所以佛家不承認
有什麼既定不變的命運。以我個人為例,我是家中的
長子,父母十分疼愛。小時候,為我算過命。那位算
命先生很有學問(他不以算命糊口,也不輕易為人算
命,不掛牌、不經營),他為我算命,每年都批下四
句詩來。
回頭看他的詩句,可謂十分準確,可是,結語:“壽
蔔六十三”。也就是,我只有六十三歲的現世生命;
然而,我今天七十五歲了,身體還算可以,每天依然
步行上班。
他對我的“總批”中,還有兩句:“莫謂花開早,須
知果結遲。”我不但記憶很深而且認為他說得也很深
刻,因為花與果的關係,正是佛教中的“因果律”。
佛教尊重因果,信奉因果,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凡是生滅有為之法,都是不違背因果,不脫出因果
律的。因果律,可以簡易地概括為八個字:“自作自
受,共作共用”。這八個字,也就是“應得的”了;
自種什麼因,自得什麼果,這就是“應得的”。
李:法師,看來你說的是不算命的算,欲知明天的果,
就要注意今天的因。我們所祈望的福,我想是種種善
因的集合吧!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出因果律
的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凡是生滅有為之法,都是不違背因果,不
脫出因果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