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逆境談人生智慧  

  在修行的道路中,也許有人覺得自己修得很好,做好事卻不斷遭到障礙,再看看別人,既沒學佛也不布施,反而很順利。這種思維是對因果不了解。學佛的人,有時看起來好像受苦比較多,事實上是在淨除惡業,如果能在此世消業,去除墮入「三惡道」的因,從這方面來說,反而是好事;而造惡的人,有的雖然好像一切都很順利,沒什麼障礙,一旦福報用盡,往生時便直奔惡趣。

 

曾聽過北宋名臣包拯的一樁逸事。有個村莊住著一個十來歲腿患殘疾、父母雙亡的孩子,生活困苦,靠鄉鄰施捨或乞討活命。村子前面有條河,往來須涉水而過,每當漲水便無法通行。這個孩子於是天天撿石頭,堆在河邊,鄉人問他為什麼,孩子說:「我要修一座石橋,讓鄉鄰行走方便。」眾人不以為然,一笑了之。但日復一日,石頭堆成了小山,鄉人被孩子的精神感動,一起投入採石修橋行動,並請來工匠,開始建造石橋。

 

殘疾的孩子將全部身心投入造橋工程,但在一次鑿石中,不幸被石頭打瞎雙眼,鄉人怨怪上天讓孩子招受這樣的報應,孩子卻毫無怨言,仍努力摸索幫忙修橋。在大家齊心合力下,橋終於修建完成了,孩子雖然看不到,但臉上露出了平生以來最歡樂的笑容。

 

沒想到,一場大雨不期而至,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雷過後,眾人發現孩子竟被雷擊中,倒地身亡。眾人驚呆了,壓抑不住的情感奔瀉而出,大家嘆息孩子命苦,紛紛指責蒼天不公。

 

恰巧民間稱之為青天大老爺的包拯到此出巡,百姓攔轎為孩子討公道,質問:好人為何不得好報?今後叫人如何做好人?包公被村民不平情緒感染,揮毫疾書,寫下「寧行惡,勿行善」六個字後而去。

 

回到京城,包拯將在路上見聞奏明皇上,卻隱去題字一事,雖然他不解那孩子行善為何得惡報,但三思後,覺得自己題的字實有不妥。沒想到退朝後,皇上非要拉他到後宮說些私房話。原來前些天,皇上新添龍子,十分招人喜愛,但整天啼哭,特意讓包拯去看看。包拯見皇子小手上有一行字,近前一看,正是自己寫的那六個字「寧行惡,勿行善」,趕忙伸手擦去。說來奇怪,字瞬間蹤跡全無。皇上見皇子手上的胎記被包拯抹去(別人看那行字只是一個胎記),唯恐抹去了福根,立即斥責包拯。包拯連忙跪下,將題字一事來龍去脈說了一遍。

 

故事中,那孩子因為前輩子作惡多端,罪業甚大,需受三世惡報:第一世身患殘疾,孤苦伶仃;第二世瞎掉雙眼,了卻殘生;第三世慘遭雷擊,曝屍荒野。他第一世轉生,果然殘疾窮困,但他專行善事,心裡只想到別人,毫不考慮自己,某方面已達到「無修而修」的境界,積德甚多,因而三世惡業一世還,死後並轉生皇子,享受福分。

 

人在面對顛沛的環境時,才能發揮毅力與智慧,蘊育出無限的成就。人生沒有層層困難,便失去深度;沒有各種打擊,便失去廣度。佛教的三世因果,最容易體現箇中道理。

 

大乘佛教的修持,只要動念利益一切眾生,哪怕只是做一點點善事,功德就積如須彌,這也是最快淨除惡業的方法。所以說,只要常持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心,那麼,不論遇到什麼逆境,也不會起煩惱,因為在利他的當下,就是去除我執,這就是大乘佛法在逆境中處事的智慧。妙勤法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