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大學》之二十一
覺真法師:體悟人生53問
11. 你如何看失敗?
我對大家說:走了一半了,人,不能半途而廢。
前面已經過去了一半,大家成績不錯;後面還有
一半,我們要加油,要繼續努力、發奮,知道登
上頂峰。
李:法師,看電視節目或是歷史人物的傳記,當中常
常提及的字眼是努力,什麼是努力?如何才叫做努力?
這個問題,我初初想起要問時,都覺得很奇怪,因為
看似很簡單的兩個字,但我再想,這造就了那麼多的
偉人,應該不簡單的,所以我很想知道法師的看法。
不過這些偉人的故事,很多時,成功可能只出現在生
命的某一頁,通常是最後的數頁,其他的頁數,多數
是失敗的。
法師,什麼是失敗呢?
覺真:努力與失敗,你問得很有道理。什麼是努力?
努力就是不鬆懈,不懈怠,不懶惰,不放逸,不退不
停,專一專注,勇往直前。這在我們佛家,就叫精進;
在世間,就叫努力上進、努力向前。如何才叫做努力?
問得好。把努力問到家了。
我還是以佛家的努力——亦即精進來回應——精進有
三種:第一叫苦精進,第二叫勤精進,第三叫法精進。
前幾年,我曾經有兩次去山西朝禮五臺山。第一次與
香港的鐘 劉倩儀 居士、 盧永忠 居士、太原 張冬梅 居士
等一行多人朝拜五臺山。第二次與天津的 劉祝霞 居士
夫婦、北京的幾位 元 教授、記者,一起朝禮五臺山。
黛螺頂是必去的勝地,這是一座陡峭的山峰,垂直高
度約二百余米。這兩次,我都是從山腳下,三步一拜,
拜上山去的。當時,我已七十多歲了。我在前面拜,
他們都是虔誠的學佛者,看到我拜了,他們自然也跟
著拜。他們雖然比不上我的年齡,但也五六十歲,或
者身體本來就有病,他們既要拜,又要登山,那可艱
難呢。不同於我,長期有拜的傳統、拜的訓練呀!
走到三分之一路程,看著他們著實吃力、滿頭大汗,
我請大家休息一下,我對大家說:人要知苦、識苦,
並且能吃苦、刻苦,經過苦的體驗,跨過苦的考驗,
人才能有出息。這在佛家就叫苦精進。大家說,不苦,
我們能拜上去。好。又前進了。大約走到半山,那裏
有個休息的平臺,還有亭,看著大家氣喘吁吁,我又
請大家休息一下,我對大家說:走了一半了,人,不
能半途而廢。前面已經過去了一半,大家成績不錯;
後面還有一半,我們要加油,要繼續努力、發奮,直
到登上頂峰,這在佛家就叫勤精進。大家說,好,我
們一定努力。又繼續前進了。
這個毅力,這個堅持下去,堅持到底,真的靠勤奮、
靠不懈。終於,大家都到達黛螺頂了。我向大家禮拜、
祝賀大家拜上了頂點。我對大家說:大家勝利到達目
的地,完成了自己的心願,功德無量。
此時,我向大家介紹第三個精進,叫法精進,或者叫
利樂精進。前面的苦精進、勤精進,都是世間法,都
有我的成分在。法精進,就是忘我、無我,已經不是
為我,而是為了別人、為了利他,也就是佛家常說的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是一種利益他
人的精進,是為利益他人,奉獻自己而精進,這就是
法精進,佛家也叫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大家聽了,
十分高興,疲憊已消失一半了。如何才叫做努力?
我想,從苦精進、勤精進,再到無我的法精進,這就
是真的叫做努力了。
李:我記得初初學習烹飪時,雖然說是興趣,但可能
我對食的要求十分固執,所以只能做到法師所講的苦
精進。現在我希望能做到更好的勤精進,弄更多美味
的食物。不過需要勤精進,我想就是因為我們會遇上
失敗吧?法師,你如何看失敗?
覺真:什麼是失敗?我認為世上沒有失敗,失敗只有
存在於失敗者的心中。據說,西方的心理學家做過一
次實驗;將一個鐵籠子分隔兩半,把狗放進籠子的這
一邊,在籠子底上通電,狗就會受到電擊的刺痛,很
快跳到籠子的另一邊,以躲避電擊。而在另一邊也受
到了電擊時,狗又會跳回來。然而,一批同樣的狗,
被放進籠中,受到電擊時,它們卻不做任何跳躍和掙
扎,只有渾身發鬥,號叫哀鳴。為什麼呢?原來心理
學家,曾經把這些狗拴在一個鐵柱上,不時地用電刺
激它們,狗受到電擊,會跳躍、會掙扎,但是無論它
怎樣掙扎,都逃脫不了電擊的折磨,經過幾天數十次
的電擊和無效的掙扎,這些狗都放棄了努力,再也不
掙扎了。這時,再把這些狗放進鐵籠中,對這種輕輕
一躍就能逃到另一邊去,本可以擺脫電擊的刺痛,可
是,它們不跳了,它們已經習慣了挫敗,認命了。
在某些場合下,人,是不是也會像上述狗一樣,自認
失敗的命運呢?所謂失敗,其實只是一種感覺、一種
挫折感、一種願望的暫時未實現,只是暫時而已。人
們在奔向目標的行程中,可能會遇到阻攔,遇到風險,
甚至迷途了,找不到出路,看不清前途。如果由失敗
而產生了絕望感,那就要當心了。這種絕望感很容易
就把人毀了。不必呀,請記著:科學實驗,往往要經
過百次、千次,最後才到達那一次的成功。前面的百
次、千次未成功,不叫失敗,叫探索,叫積累經驗。
人,可以總結自己,可以改進自己,這就是人的能動
性、人的可塑性。有的人,只學會追求勝利,卻沒有
學會接受失敗,有的人只學會得到,卻沒有學會放棄。
只有懂得接受失敗,不怕失敗,告別失敗,懂得放棄,
主動放棄,才能成為轉變命運的贏家,成功,也就一
步一步的靠近、臨近了。
李:法師,你的看法很超越,沒有失敗,只有失敗感。
感覺是由心生的,即是可以克服,又或是根本就沒有
挫敗感。其實,法師,有時回望,失敗的經驗不只是
因為可以幫助未來達至成功而寶貴,人生中,值得回
味的,可能都是失敗的經驗。如果我們像品茶一樣,
讓這些回望而留芳記憶,嘻嘻品嘗,我們就會品出其
中的千般滋味。
黃勤珍07.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