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老說法...於印度高溫下...約40度...辛苦啊...


《心的大學》之十

覺真法師:體悟人生53

 

7.我沒有做的是什麼?或者,我應該做的是什麼?

 

  有一個盲人,在夜裏走路時,他手裏總是提

著一個明亮的燈籠,別人覺得很奇怪,“你自己

看不見,為什麼還要提著燈籠走路呢?

 

”盲人說:“對呀!我提了明亮的燈籠,卻不是

為了照路,是為了給別人光明,讓別人看清腳下

的路。別人看清了路,也就不會誤撞到我,這是

我保護了自己,當然,也幫助了別人。幫助別人

和保護自己是一致的。”

 

盲人眼前沒有光,但他心中有光。這光,就是智慧。

 

我們出家人一見面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翻為中

文,就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是福德。無量光,

是智慧。阿彌陀佛就是福德智慧。

 

人的一生,是一個生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

所求,沒有止境。

 

小時候,要求學;畢業了,要求工作、求事業;

人長大了,要求愛;有了老婆,要求兒求女;生下了

兒女,要求財,求養家活口;生活改善了,要求名求

利,求地位,求待遇。

 

求來求去,有一樣,沒有做,這就是我的第六個自問:

我沒有去做的是什麼?或者,我應該去做的是什麼?

 

就是求智慧。這才是人最應該去做的。

 

南 懷瑾 先生有一句名言:“人,究竟為了什麼?

他說,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哲學上的老問題。我不

這樣認為。

 

先說一個故事:

 

清朝的乾隆皇帝最喜歡游江南,這次,他來到

鎮江金山,登上江天寺的寶塔看到長江裏船來

船往,他就問一個老和尚:“你在這裏住了多

少年了?

 

”老和尚說:“住了五十年了。”又問:“你

五十年來看這江上,每天來往有多少船隻?”

和尚說:“我只看到兩條船。

 

”乾隆驚奇的問:“這是什麼意思?

 

五十年了,只看到兩條船。”老和尚說:

“是呀,一為名來,一為利往,人生就是兩

條船呀!”乾隆聽了很高興,認為這個老和

尚回答得很不簡單。

 

明末清初的戲劇家、文學家李笠翁,也有一副對聯:

“人生兩演員,天地大舞臺。”在這個大舞臺上,只

有兩位演員。沒有錯,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女人。沒

有第三者。

 

佛教講人生就是兩件事。叫“生死事大”。所以,

出家人,為什麼出家?就叫“了生死。”又叫“了

生脫死”。怎麼能說“人,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了什

麼呢?”

 

其實,孔子也知道這兩件事,他在《論語》裏說:

“所重,民食,喪祭。”這個“重”就是重點、重心。

 

一個施政者,管理者的重點,一是“民食”,這是

生活,這是講生。一是“喪祭”,要安排後事,這

是講死。

 

生要養生,死要送死。一個是生的關懷,一個是死

的關懷。孔子的“所重”這同佛教不是如出一轍嗎?

 

生的關懷是事務關懷,死的關懷終極關懷;生的

關懷是欲望關懷,死的關懷是價值關懷。

 

如何知生知死,如何弄清楚“生從何來,死向何去?

”如何才能了生脫死?恐怕有很多人從來沒有思考,

甚至沒有想到過。這是一種覺悟,人生的根本的覺悟;

這是一種智慧,人生的最本質的智慧。

 

我應該做的還沒有做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