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大學》之四 

 

一、“我”與法師的對話

 

 

                 ——“我”問法師的9個問題

 

題記:人都“覺真法師”。但是,覺真法師,

是我嗎?我是覺真法師嗎?這個篇章裏,我就向我

自己(覺真法師)提出問題。

 

科學家是尋找問題的答案,思想家總是尋找未有答

案的問題,我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思想家,所以,

讓我自己(覺真法師)來思考、自己來回答。

 

“萬事都從人開始”。談人生,這是一個很本質的、

很重大的論題了,希望這個對話和大家分享。

 

 

 

1.我能認識自己嗎?或者,我怎樣才是認識了自己?

 

據說,希臘哲學的第一課就是〝認識你自己〞。

我能認識我自己嗎?我已經認識〝我〞了嗎?怎

才算認識自己?我是誰?我從何處來?我向何處去?

我的生命源頭在哪里?我的生命的歸宿在何方?我

的存在的本質是什麼?我為什麼活著?我應該怎樣

活著?我活得像〝我〞嗎?我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是什麼?

 

今天的我是〝我〞嗎?我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那個

〝我〞?還是父母生我之時的那個〝我〞?還是後

來我被社會規定好了的這個〝我〞?我已經不再是

〝我〞(或者已不像原來的那個〝我〞),那麼,

我還能和我原來的那個〝我〞重逢嗎?我能找回我

原來的〝我〞嗎?我應當是一個怎樣的〝我〞?

 

我能主宰我自己嗎?我不能主宰我自己,我又是被

誰〝主宰〞的呢?我能超越〝生老病死〞的局限嗎?

我能由〝必然王國〞到達〝理想王國〞嗎?請原諒

我,我在這裏,一口氣提出了二十四個帶著問號的

問題。我不知道這些問題是不是希臘哲學第一課

〝認識你自己〞都必然要講到的內容,也不知道希

臘哲學第一課〝認識你自己〞是否都已回答了這些

問題,或者都已接觸到了這些問題?如果對這些問

題都作出了回答,是否即〝認識你自己〞了呢?

 

希臘文化確實是西方文化的源頭之一。中國人對柏

拉圖、亞里斯多德也並不陌生。可是,西方文化進

入中國,若從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于明

萬曆十年(1582)來華算起,也才四百多年。而同

樣是外來文化的佛教,從西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

2年)傳入中國內地,則己經兩千年有多了。在這

長達兩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佛教的思想、義理、

儀軌承傳,不斷被中國原有的民族文化吸收、融合,

不僅成長為有別於印度佛教的中國佛教,而且它早

已發展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份了。

 

儒、佛、道成了中國文化的〝三原色〞,儒、佛、

道結構出了中國文化的DNA,三者缺少了一個,中

國文化就不完整了。在這兩千年歷史長河中,佛教

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對哲學、文學、藝術,乃至

民俗、民族語言等多種文化形態,所發生廣泛而深

遠的影響,則是中國思想界、學術界所一致公認的。

 

難怪 季羨林 先生曾經說:不研究佛教在中國歷史

上所起的作用,〝我們就無法寫什麼中國哲學史、

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史,再細分起來,更無法寫

中國繪畫史、中國語言史、中國音韻學史、中國建

築史、中國音樂史、中國舞蹈史等等〞了

 

趙朴初 居士生前也曾幽默地說過:〝如果我們要完

全撇開佛教文化的話,恐怕連話也說不周全了

而賈應逸、 祁小山 先生在其所著《佛教東傳中國》

一書中,更指出:〝只要舉目望去,屈指數來,佛教

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卻是那樣地滲透骨髓,徹入心

脾,以致於我們幾乎很難避開外來的佛教文化,提

煉出真正純粹的國粹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月第1版)。上述所引三條資料,說得都太精彩了。

佛法本來同我們就是如此之近啊!

 

回到本文的開頭,希臘哲學第一課所提出的主題:

〝認識你自己〞,在佛陀的教化中,都已一一解答

了。如果說,我至今還不能認識我自己,那恐怕就

是我沒有走近佛陀,沒有進入佛法,沒有了知佛法,

因而,我仍然茫然無知,我仍在我的二十四個問題

的問號中沉浮,不能走向一個完整的句號。

 

 

據《大寶積經.摩訶迦葉會》中雲:〝佛告彌勒:

若金銀、琉璃、珍珠、瑪瑙、珊瑚諸寶,及諸樂具,

不能令人離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彌勒,唯有正

法能大利益,離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每讀這

一段經文,我都感到很親切。跨過兩千五百年時空,

佛不是正在對今天的人們作最現實的開示嗎?

 

 

生老病死,是釋迦牟尼最先發現的人的肉體的局限;

悲苦惱,是釋迦牟尼最先發現的人的精神的局限;

參透了生死苦惱的因果本末,了悟宇宙人生的本來

面目,達於出離生死的解脫之道,正是釋迦牟尼最

先對〝認識自我〞的圓滿答案。

 

 

 

 

臘月初八 ,夜睹啟明星的那個〝知如實,見如真〞

的朗朗清晨,開啟人類智慧的佛陀誕生了,照破無

明的佛法誕生了,人們才尊稱這位覺者為〝釋迦牟

尼〞(釋迦族的聖人)。佛告彌勒的上述開示,以

鮮明的對比,說金錢珠寶,人間財富,不能使人出

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唯有佛法、正法,才是

人的最大最根本的利益,才能使人出離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寫到這裏,我忽然想到了被稱為上個世

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也是著名存在主義思想家的

德格爾Heidgger . Martin 1889-1976)所說的一段話。

他說:

 

   今天人類已經難以和本真自我相逢了。

果然如此,人不再是原來的那個人了,因為

他被財富、欲望、權力、物質享受所異化了。

我們何時才能和失去了的本真自我重逢?

 

  這位德國哲學家不是佛教徒,但他發出的慨歎

和感知,卻與佛教文明完全一致。佛陀所說〝金銀

珠寶及諸樂具……〞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代語言,

海德格爾所說〝人被財富、欲望、權力、物質享受

所異化了〞是當代語言。語言形態的歷時性,雖有

差別,而他們所指出的人的生命誤區和現實的社會

弊病則是完全一致的。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服務,而不是貪婪金錢,貪污

攫取。

 

服務是一種人對人的關懷和崇高的生命境界,又

豈能沉迷於物質享受,感官刺激,欲望顛倒?

 

 

 

 

道德真空正是信仰真空的必然,道德危機與信仰

機往往互為表裏。貧富兩極,社會不公,怨聲載道,

詛咒與妒恨使人失去理性,仇視和報復積為社會病

毒。人既失去了本真的自我,又談何〝認識你自己〞?

 

  佛陀的偉大啟示,恰恰從人的存在的根本問題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人生局限和社會病毒,

喚起我們的清醒反思,讓我們來認識自己。在佛說

諸經中,《大佛頂首楞嚴》可謂直指心源,開見性

成佛法門。〝具膳餐飯,適口充腸〞,誰能不食?

為了吃,阿難行乞,引出了故事的開頭。

 

途遇摩登伽女,一見傾心,瞬將落入情波欲海。食

色成為人生欲障的起點,由此層層推進,步步點化。

自性本來清淨,固當常在定中。妄緣不斷,聲色沉迷,

生因識有,根在無明。《楞嚴經》一開始便切入人生

身心性命的本體,由茲展開了宏大的系統論述,指出

了最終身心解脫,生命昇華的理論和方法。這不是人

認識自我的最好途徑麼?

 

 

生老病死,是釋迦牟尼最先發現的人的肉體的局限

憂悲苦惱,是釋迦牟尼最先發現的人的精神的局限

服務是一種人對人的關懷和崇高的生命境界

 

 

──────────────────────────

注:

季羨林:《我和佛教研究》

趙朴初:《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以上均見《文史知識》1986年,第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