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儒之道-之五

──讓商儒回歸本來--覺真長老

 

 

豫讓是晉國大夫智伯的門客,說這話時,

智伯家已被晉國另三家大夫趙、韓、魏聯

手給滅了,豫讓已逃到山中。此時,他聽

到消息,趙襄子特別地恨智伯,把智伯的

頭顱骨漆了當飲器。豫讓聽說後悲憤萬分,

發誓說:〝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

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

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這段話,

翻譯成白話文,大概是這樣的:〝可歎啊!

士應該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去拼命,

就像女人為喜歡自己的人化妝打扮一樣。

現在智伯對我有知遇之恩,我一定要為他

報仇而死,來報答智伯,那樣,我的靈魂

就不會感到愧疚了。〞於是,他改名換姓,

把自己弄成好像受了刑的殘廢人,進入趙

家的內宮,當個廁所清潔工。他懷裏總是

揣著一把匕首,要找機會行刺趙襄子。

結果,在動手前被趙襄子察覺了,被拿下。

趙襄子問明情由,被豫讓的義氣所感動,

就把他放了。豫讓又用漆塗身,使皮膚像

生癩瘡似的,又吞炭啞嗓,扮成乞丐,連

妻子也認不出來。他埋伏在趙襄子要經過

的橋腳下,準備第二次行刺,又沒成功。

抓住豫讓後,趙襄子說:〝你不是曾經在

範氏、中行氏手下都幹過嗎?智伯把他們

兩家都滅了,你不為他們報仇,反而到智

伯門下為臣:如今智伯也已經死了,你怎

麼特別執著地要為他報仇呢?〞豫讓說:

〝我在範氏、中行氏門下,他們像待眾人

一樣對待我,所以我也像眾人一樣對他們。

至於智伯,他待我如國士,因而我也像國

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聞言,流著淚歎

了口氣:〝您為智伯報仇之名已經成了,

而我赦免過您,也仁至義盡了。這是您自

己一心所求,我也不再放您了。〞豫讓情

願伏誅,但請求能用劍在趙襄子的衣服上

戳幾下,以完成報仇的心願。趙襄子同意

了他的請求,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

〝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

 

豫讓的例子,非常典型的說明了〝士〞與農、工、

商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他們的依附性。士的價值

,要由〝知〞他的貴族、君主來決定。士用他們

的技能、本領,來實現他們的使用價值,也要用

他們的〝信〞與〝義〞來作他們的價值的擔保。

 

  但是,士的義,只是一家一姓一主的私義,而不

是天下的公義,豫讓說得很明白,我所以不為範氏、

中行氏報仇,而要為智伯報仇,就因為智伯對我的〝知〞

(知遇之襄子之爭,誰正義,誰非正義,豫讓是不問

的。這也是當時許多著名義士、俠客,如荊軻、聶政

、專諸、要離等人所共同的。當時的士,對豫讓、荊

軻等人的義舉、義行,也是高度認同的。難怪豫讓死

後,〝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因為這些義士用

他們的鮮血和生命,確立了士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使

士有了充份存在的理由。士,也就成了一個品牌。

 

孔子恰恰在這裏,提出了另一個標準,即不能只

講私義,不講公義。要破除〝士〞的只講私義的

價值觀,就必須要去除〝士〞的依附性。所以,

孔子在這裏提出:

人家不賞識,不來聘請你,你也不煩惱

這不是很有君子(貴族)的風度(即人格尊嚴,

獨立的人格精神)嗎?

別小看了這一條,這是孔子自覺地建立中國知識

份子話語的第一人,他要使民辦私立學校的教師

與貴族老爺(君子)平起平坐,同稱君子,同樣

具有獨立的人格,這應該說有劃時代的革命意義,

這論語頭條中最後一句話,真正奠定了孔子萬世

師表的地位。 沈善增 先生說,置於《論語》頭

條,得其所哉。

 

  在《老子》中,君子是與聖人相對而言的。在《

論語》中,君子主要是與小人相對而言的。這裏,

 孔子把 君子的概念,從一個標誌社會地位的概念,

改換為一個標誌倫理水準的概念了。

  總觀《論語》第一條,開宗明義,完整地確立

了〝師文化〞的概念,師文化的宗旨。師文化的重

要,不僅因為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觀念,而且,標

誌著中國知識份子群體從此誕生,並且成為中華民

族的脊樑。

  我想,我們的有志有為的企業家,要成為民族

脊樑,就在從商到儒的這個〝儒〞字上。

 

  〝師〞與〝師文化〞的價值觀,是孔子首先提

出,也是他以一生的努力來實踐,來確立的。以前

的〝師〞,是在官辦學校,是吃皇糧的,所以,是

依附性的。而孔子身體力行的〝師〞是民辦的,是

獨立的。〝學而優則仕〞,是以此為進身之階;孔子

還有後一個理念:〝仕而優則學()〞。做官最

優秀的要抓教化,抓教育,抓人的培養。我也想強

調這一點,我們經商者,藉此,也就懂得一般的商

與商儒的商,區別正是在這裏。有志有為的企業家、

是商儒,就是一個像君子(貴族)那樣有獨立的人

格精神並弘揚了民族文化,促成了對人的教化的這

一項偉大事業了。中華民族,以文化聚族,國家以

文化立國,一個企業的靈魂,不就在企業文化的

建立嗎?

 

  由上可知,〝師文化〞,就是〝儒文化〞。儒文

化的承傳,就是〝師〞的承傳。前面,已經介紹了

《孟子》一書中記載的:魯謬公要與孔子的孫子子

思做朋友的那則故事。就足以說明孔子所確立的師

道尊嚴,不是對學生而言的,而是在王者、上主、

國 君、貴族面前的尊嚴。這是一種擺脫依附性的

獨立品格,是人格的尊嚴,這種文化品格,才使知

識份子有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的精神支柱、精神超越,這正是師文化的精髓。

 

  孔子所創立的師文化傳統,師傳的又是什麼呢?

  克己復禮,成了過去批判孔子的一大罪狀。其實,

〝禮〞是制度文明,用今天的話語,就叫〝遊戲規則〞。

  一個文明社會,必須有人人遵奉的遊戲規則,文

明程度越高,遊戲規則就越完善。

  《禮記‧仲尼燕居》:〝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

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禮記‧經解》:〝禮之于

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于曲直也,規矩之

於方圓也。〞無規矩不成方圓,就是從這裏來的。

  對遊戲規則的意識,就是〝義〞。〝義者,宜也〞

(《禮記‧中庸》)〝義者,理也〞(賈誼《新書》)。

孔子在見老子之前,以為天下只要有了禮,大家都按

遊戲規則辦,就能太平、安寧、和睦友愛。老子告訴

他,禮是要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典籍裏記載的禮

制,是先王留下的足跡,足跡是鞋子踩出來的,但足

跡並不就是鞋子。老子這番話,對孔子的觸動很大,

回去後,三日不語。三天后,再去見老子,談了自己

的感悟,得到老子的首肯。從此以後,孔子一生都在

堅持〝禮〞的教育,〝禮〞的師傳。闡發禮的意義,

執行禮的好處,〝發於情,止乎禮〞這就是一種道德

倫理精神。也是我們千百年來的核心價值。我們做商

儒,就是做企業家中的一代師表,就是讓〝師文化〞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得到弘揚,這就是真正的商儒,高

水準的商家、企業家。--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