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仰與家庭和諧()

 

 

《法句經》第十四品第七條說:

聖者極難得,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出生聖者,但聖者出生的家庭必和樂興旺。

注釋這條經文的有一個故事:阿難尊者有一天突然想起一個問題:我們的導師佛陀告訴我們:純種的大象只生長在參達塔和優薩陀種中;純種馬只生長在信度種中;純種牛只生長在優莎帕種中。這,他只告訴了我們有關純種象、馬、牛的事,但卻未提及最尊貴的人,到底生長在何處呢?

經過一陣思考後,阿難尊者就前去向佛陀請教這個問題。佛陀回答說:〝阿難,最尊貴的人,並不生長在某一個特定的家庭中。但,最尊貴的人生長的家庭,必定和樂興盛〞。說得多好!並不是每個家庭都生出道德高尚充滿智慧的人,而是道德高尚最具智慧的人只能出生在和樂興盛的家庭。

《法句經》第十四品第八條說:

諸佛出生世間,令人喜悅;佛法在世間弘揚,令人喜悅;僧伽和合,令人喜悅。比丘持戒,令人喜悅。

注釋這條經文的也有一個故事:一群比丘在討論〝幸福是什麼〞?

他們明白,不同的人,對幸福的理解並不相同。所以他們說:〝有人認為擁有國王般的財富和榮耀,就是幸福。但有人則認為感官的享受才是幸福。還有人認為得嘗美食才是幸福〞。正當他們熱烈討論時,佛陀來了。佛陀在明白他們討論的話題後,說:〝比丘們,你們所說的那些喜樂無法使人解脫苦,在這個世界,幸福的來源是:佛陀出現世間,有聽聞奧妙佛法的機會和比丘們和諧相處。〞

 

太好了。前一段經文前一個故事,提出的是最尊貴的人出生在什麼家庭?答案是和樂興盛的家庭。後一段經文後一個故事,提出的是什麼才是幸福?答案是三寶俱足。這兩者有一定的內在聯繫。一個尊貴的人,也肯定是最幸福的人。而最幸福的人也肯定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兩個故事的共同點,恰恰就是佛陀都提到了〝和〞。一說和樂,一說和諧。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佛陀提示給我們的生命的智慧。

 

家庭的和諧,是全家的幸福。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人的幸福。社會的和諧,是全社會的幸福。一個幸福的家庭,失去了和諧,還有什麼幸福可言?一個不幸的家庭,很可能就因為失去了和諧。而不和諧,不和合,家庭之內的惡鬥,相殘相害,內傷內耗,自我殺戮,對這些家庭悲劇,我們應該有自省精神,應該有知慚知愧的良知。人無自省,人無慚愧之心,人就要退化到〝禽獸不如〞了。

 

我們探討和諧,和諧在那裏?和諧不是商品,你有錢買不到。和諧不在別人那裏,你去找也找不著。和諧只能在你自心,和諧是你內心的創造。這個內心的創造,只能源於你對和諧的覺醒,你對和諧的穎悟。你有和諧的覺悟,你才有和諧的認知,才會有和諧的坐言起行,才有和諧的人格健康。所以,我說和諧是佛陀教化我們的生命智慧。

 

和諧不是沒有矛盾,不是沒有衝突,不是沒有煩惱。有矛盾,能自我平衡;有衝突,能自我化解;有煩惱,能自我解脫。我們在面對矛盾和衝突時,〝山不轉水轉、水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一轉,海闊天空,得大自在。所以,和諧就在自心,和諧就在放下自我。佛教講慈悲喜舍,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此,人只有捨棄自己,讓自己融入整體,做到〝無我〞,亦即放下我見,我執,才能和諧。

 

恰切地說,人應該學習佛教的包容性,寬容性,能互諒互讓,慈悲待人。不能包容,不能自我調整,就永遠無法和諧。包容就是尊重別人。尊重別人就是尊重別人的不同點。寬容就是寬待別人與你的分歧。只有包容、寬容,才是文明,才是禮貌。禮貌與文明就是一個人的道德習慣。我們養成了道德習慣,構建了內心的和諧心態,那麼,捨棄自己,就不是一句空活,而是依靠自身內在的能量,自我平衡,自我修養,超越自我。

 

所以,和諧就是跨越自身的障礙,就是跨越自身的樊籬。和諧就是關懷他人,利益他人。不過,利益他人,也必然利益自己。懂得〝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佛法真理,和諧就是自助自強,和諧就是自愛自尊。和諧是生存的質量,和諧是生命的養分。和諧就是生死相許,和諧才是人間真情。因此,從個人來說,和諧是人品識見,和諧是胸襟大度,和諧是人格風範。

 

從家庭來說,和諧就是平安,和諧就是健康,和諧就是清福,和諧就是 好運。只有自我內心創造了和諧,我們才能實現家庭和諧,繼而實現與社會的和諧,與自然的和諧。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也才是學佛者的道心、清淨心、平等心。

 

我們佛教是理性的宗教。我們宗教徒應該站在人類良知的窗口,責無旁貸地做社會理性的代言人、人類良知的代言人,化解各種短見的愚癡的嗔恨與衝突,拒絕生命關懷的冷漠,走出生命意義的迷茫,拋棄生活方式的腐敗,制止行為品質的邪惡,堅持我們的正信──把遺忘了的東西,失去了的東西找回來,這就是人的心靈的發現,人的心靈的回歸,人的心靈的自覺。

 

一切從心開始。讓我們把和諧,把幸福回向人類,感恩佛陀,感恩人類,感恩一切眾生。

阿彌陀佛!

 

注:《倫理學與現實生活》 P.172  華夏出版社

《社會變遷下的宗教角色》 P.450 香港三聯書店

《法句經‧故事集》 P.362 達摩難陀上座編、周金言譯

佛陀教育協會出版

《法句經‧故事集》 P.363  (同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