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說法而受供        

有一次,佛陀在拘薩羅國弘化,遇到一位以耕田為生的婆羅

豆婆遮婆羅門,正使用五百具犁辛勤的工作。他遙見佛陀容

止可觀,就暫時停止耕耘,揮揮滿臉的汗珠,迎向佛陀說:

「佛陀!我努力耕田下種,來供給自己的飲食所需,不必向

別人乞食。佛陀也應該耕田下種,來供給自己的飲食所需。」

佛陀回答:「我也在耕田下種。」

婆羅門狐疑地問:「我不曾看見佛陀使用犁具耕田,請問佛陀

是如何耕田?可否為我述說,好讓我增廣見聞,了解真正的耕

田方法?」

佛陀注視著帶有問難意味的婆羅門,不疾不徐地說:「我以信心

為種子,以善法為良田,以智慧為犁軛,以慚愧心為車轅,以持戒

為牛鞅,以苦行為時雨。我的正念是善於耕耘的農人,守護著每

一寸土地,保藏身語業,宛如穀倉適量安放許多食物

耕除煩惱的穢草,獲得豐盛的收成。我精進耕耘,使田稼不荒廢

,能夠安穩,而迅速進行工作,勇往直前不退轉,能到達無憂之處。

如此耕田的人,能得到甘露果,能夠超越三界,斷除一切的煩惱。」

婆羅門聽聞佛陀說法之後,原本傲慢的心,轉為恭敬的信念,並且

心悅誠服的讚歎佛陀真是善於耕田者,而捧著香美的飲食來供養佛陀。

然而佛陀卻說:「我不由於為人說法的緣故而接受飲食供養。我說法

只是為了饒益眾生,不是為了貪圖供養,既然我已經為你說法,就不

應該再接受你的飲食供養。」

因此,佛陀終不肯接受供養

 
布施如播種


舍衛城有一位大財主名叫提婆,為人刻薄,愛財如命,不但多方聚斂,

就是一件極小的公益都不肯去做。家中雖藏有八萬餘斤黃金,日常生

活卻過得和窮人一樣,人們對他的印象壞極了。他一死,沒有子孫繼

承,依照法律,財產全歸國有,這下子人心大快,不免議論紛紛。

波斯匿王深感疑惑,就去請教佛陀:「佛陀!像提婆這樣慳吝的人,

為什麼今生會這麼富有呢?」

佛陀微笑道:「大王!這是業報,是有前因的。提婆在過去世中曾供

養過一位辟支佛,種了不少善根,所以感得多生多世的福報,今生的

富貴是他最後一次的餘福了。」

波斯匿王追問道:「他今生雖未行善事,但也未造惡業,在他生死相

續的來生,能不能也像今生一樣的大富呢?」

佛陀搖搖頭說:「不可能了!他的餘福已享盡,今生又沒有布施種福,

來生絕對不可能再享受福報了。」

《因果經》有一首偈語說:「富貴貧窮各有由,夙緣分是莫強求。未

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世間上無論好壞、善惡、得失、

有無,都有其因果關係,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脫離因果法則。譬如同

樣是人,為什麼有貧富貴賤的差別?這是因為有的人好吃懶做,慳吝

不捨,整日游手好閒,不事生產,自然坐吃山空;有的人勤勞奮鬥,

樂善好施,懂得廣結善緣,自然生財有道。

佛門裡稱布施為「種福田」,只要有播種,必然會有結果,但是何時

才能收成,就有待因緣成熟了。(摘自《佛教叢書‧佛陀》)

 

ps:每每討論到出家人的責任與義務時,總是無法鏗鏘有力的去說服

對佛教有誤解的人,因妹妹也是出家人,所以常有人問到為何要投入佛

門?是失戀嗎?還是遭受到重大的打擊才會作這樣的選擇...怪哉...

今天閱讀這篇文章,真歡喜...心中終於有了定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