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真長老於印度佛陀涅槃處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覺真長老

 

中國有句古語:“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昨天他還紅光滿面,有說有笑,怎麼今天就到了

“太平間”,哀樂奏起,白花環繞?

 

人的生命真的如此無常!生活往往出人意料:有的

人想死,卻歷經大難而不死;有的人想活,活的條

件比許多人都更優越,但他偏偏躲不過死期,急匆

匆走向生命的歸程。

 

人命脆弱,呼吸之間,慨歎者有之,痛苦者有之,

畏懼者、無畏者皆有之。

 

“未知生,焉之死?”孔子如是說。儒家還認為“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強調“生,事之以禮;死,

葬之以禮。”盡禮盡哀,送終盡孝,這是儒家的倫

理道德觀。老子講“出生入死”,即生下就是走向

死亡,又說“尊道而貴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要我們活著有尊嚴,有道德,生與死都應順乎自然。

 

而莊子就更豁達了,生也逍遙,死也逍遙,生於

自然,死于自然。其妻死,莊子鼓盆而歌,逍遙

得可以。印度人談靈魂的昇華和轉世,認為靈魂

與身體,正如衣服一樣可以隨時脫換。身體壞了,

靈魂可以轉到另一個身體。至於轉到什麼身體?

 

決定於他活著的時候的一生業力。這是印度最早

的輪回說。佛不講靈魂,不承認死後有靈魂的存在。

 

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涅槃,是清淨,是解脫。

 

在佛家看來,一個生命,從生到死,雖有期限,

但從母親腹中懷胎開始到死亡為止,這名為“一

期生命(或叫“一期果報”),但這只是這個肉體

(“色身”)的生與滅,其實,生命體生命力是

無限的,不會間斷。也就是說,身體與生命是兩

個概念,並不等同。

 

死亡,只是身體(色身)的死亡,而生命並未

死亡,生命不因身體的死亡而中斷。

 

這正是佛家超越生死的生命觀與生死觀,是非常發

人深思的。

 

那天,我到上海玉佛寺去,走進弘一圖書館,忽然

出來一位居士,雙手合十,把我擋住。他說:“我

聽了你幾次講座,非常感動,總想找你,向你請教。

 

今天遇到了,有一個問題要請教一下。” 我說,有

問題可以探討,未必就一定能夠回答。他略顯羞澀,

但終於問:“人死之後,向那裏去了呢?”他問得

很普通,也很自然。生從何來?死向何去?

 

這恐怕是有人類以來就有人在不斷提出的一個問

題了。我當時問他:“你知道生是何處來的嗎?

”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知道。”我說:“那麼,

你已回答了死向何去了。”他先是木然,轉過神

兒,他笑了。

 

這有一個禪宗公案故事的:

 

金山曇穎禪師游京師,住于太尉李端願家。

太尉問:“人們常說的地獄,是有呢,還

是無呢?”禪師說“眼見空華,是有還無。

 

太尉現在向有中覓無,手搘(古同

支撐)河水,是無中現有,實在可笑。如人

眼前見牢獄,為何不心內見天堂?忻怖在心,

天堂地獄都在一念之間,善惡皆能成境,

太尉但了自心,自然無惑。”

 

太尉:“心如何了?”曇穎:“善惡都莫

思量。”太尉:“不思量後,心歸何所?”

曇穎:“心歸無所。如金剛經雲:應無所

住,而生其心。”太尉:“人若死時,歸

於何處?”曇穎:“請告訴我,生從何來?

 

”太尉正思量之時,曇穎用手直搗其胸曰

“只在這思量個什麼?”    太尉:“我

理解了,只知貪程,不覺磋路。”曇穎:

“百年一夢。”

 

   太尉李端願當下得悟。口說偈曰:

 

     三十八歲,憚然無知。

     及其有知,何異無知。

     滔滔汴水,隱隱隋堤。

     師其歸矣,箭浪東馳。

 

好個“無中說有,是有還無”!喜悅怖畏,都在

自心。天堂地獄既在一念之間,善惡皆能成境,

悉皆源於自心。但了自心,自然走出迷惑。生從

何來,便是死往何去的答案。金山曇穎禪師幫助

太尉開悟,正是揭破了這個許多人都沒有揭破

的謎底。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命有隔陰之謎,意即換

了身體,就不知過去的一切,所以千古以來,生

命之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其實生命的形象雖然千差萬別,而生命的本質則

一切平等,無有區別。佛家的“緣起性空”、

“諸行無常”,“業識(能量)不滅”,果由因

起等義理能夠通達明白,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便不問可知了。

 

按照佛家的生死觀,生命是一個圓,無始無終,

無窮無盡。如果我們承認“時間”這個概念,

承認“時空”的存在,那麼,我們就不能否定

“過去、現在、未來”。

 

佛家的三世理論,是非常科學的。一期生命,只是

現在世的一個生死階段,它是無始無終的無限生命

中的一個階段而已。有如流轉周逰的旅行,今天在

墨爾本,明天在布宜諾賽勒斯,後天在紐約,大後

天在曼徹斯特,在一個地方消失了,另一個地方便

又出現

 

生命正是如此,死亡並非生命的結束,只是一期

生命的過程,一站路,一個段落,組成了過去、

現在、未來的連續。二期生命、三期生命……

的信念,使我們有了理想,有了希望,有了選擇

和追求生命價值的目標。佛家的終極取向是解脫,

是超越生死,出離生死。

 

因此,在現實的現在世,就有了棄惡、從善、提升

生命的素質,重視生命的價值,力求完善人格,道

德養成,種善因,得善果,深信十二因緣而不疑,

達成終極目標的依歸。

 

佛家從來沒有孤立地看待死亡。佛家把人的生滅現

象分為三個層次:一、刹那生滅:一刹那,是在短

瞬間,我們的心念和肌體的細胞組織,不斷地在生

起,在息滅。

 

心理的生住異滅,生理的新陳代謝,物質的成住

懷空,時時刻刻,生生死死,不斷運動,永無恒常。

 

二、一期生滅;從離開娘胎,誕生人世,到停止

呼吸,肉體死亡,這是一期生命的一個過程,即

生命旅途中一個階段的生死。三、三世生滅:過去、

現在、未來,這是時間的流程,生命的無限延續。

 

現在有現在的過去、未來三世;過去有過去的現在、

未來三世;未來有未來的過去、現在三世;如此流

轉為無限的過去三世、無窮的未來三世與目前的現

在三世,衍變為無始無終的生命周流。這們的信念,

不但讓我們有積極活下去的理由,有提升我們生命

品質的責任,而且寄希望于未來,以更積極的態度

迎接一期生滅的終點與新的起點。

 

前面所言,三世生滅,是凡夫的分段生死,如果

懂得修持,打開本性宇宙,提升生命的品質,不

斷淨化心靈,以慈悲心懷,智慧悟性,達成果位,

那就躍升到聖者的變易生死了。

 

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涅槃,是解脫,即超越生死,

不生不死,出離生死苦海,盡虛空,遍法界,證得

佛果,與宇宙同一同在。這三種生死的昇華現象:

凡夫的分段生死——聖者的變易生死——證得涅槃

不生不死。這就是人對死亡的征服和人的自我超越。

 

佛家關於生命的學說,有豐富的科學內涵,有極為

珍貴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意義。在這裏,我不能不

提到瑞士的著名心理學家榮格(1875-1961,全名:Carl·Gustav·Jung),榮格不是佛教徒,但他以他的實踐,

達到了與佛家相同的證悟。

 

佛家把“死亡”習慣地稱為“往生”,榮格稱之為

“精神轉化”,或者用榮格的原話叫“從物質的黑

暗中解放出上帝。”佛家講“自性”(萬事萬物都

有其不生不滅的自性),榮格把自性叫作

“原  型”(Archetype)榮格認為自性就是心靈發展

的始與終,是人類的原始意象,根據自性才產生了

個人和他成長的頂點。

 

榮格有一句名言:“不恢復某種宗教的人生觀,

個人就不能恢復健康

 

”生從何來?死何去?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死亡的

無知,這是一種心理的精神的不健康。榮格的心理

學原理,不是去用作一種心理的治療方法,而是被

作為一種自我教育的方法。

 

這和佛學,也正相一致。研究佛家的生死觀,正是

一種生命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生死無常,幻質

非堅,人身難得,佛學難聞。

 

人生的意義不在財富的佔有,私欲的滿足,愛情的

癡迷,事業的輝煌,而在心靈的淨化,人格的崇高,

意志的獨立,自性的顯現,生死的解脫。

 

魯迅先生說得好:“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

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

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

 

 

人生的意義不在財富的佔有,私欲的

滿足,愛情的癡迷,事業的輝煌,而

在心靈的淨化,人格的崇高,意志的

獨立,自性的顯現,生死的解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勤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